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j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破解
摘要: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大学生就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组织机构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谨就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剖析,积极主动地探索应对之策,以期改善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教育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07-02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的部署,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各高校积极深入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学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呈现出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的两难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的一道特殊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社会因素 1、供需矛盾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了突出的大难题,不断扩招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涌向社会,势必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然而,就业矛盾并不单指大学生过剩,还受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留在贫穷落后而且人才稀缺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2、就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包分配、包工作”就业体制,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就业制度改革不配套、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过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科设置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 2、学校开展就业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但在师资、设备、经费投入方面均存在不足,与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相差甚远。从未进入社会锻炼的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而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从事就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主要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就业教育管理者、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政治思想辅导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培训。即使开设相关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刻分析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愿意接近陌生人,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过于拘谨、优柔寡断、悲观失望,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理论丰富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的心态溢于言表。尤其是家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