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就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现状、解决对策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在教育成本激增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比上年增19万人,刷新了纪录,时逢中国宏观经济低迷,今年计划招聘同比下降15%,据悉2012年69%大学本科生薪水低于外出农民工工资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每年我国高校都保持两位数的扩招比率。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