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doc

发布:2017-03-20约1.34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能给社会、国家以及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回报。但教育经济学的这一基本假设是以受教育者能够找到适宜的就业单位为前提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政府作为行政主体,肩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责,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式联系密切,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引导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吸收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校招生规模,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政府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加强管理,既要防止高校对热门专业的“蜂拥而上”,还要避免一些不具备专业开设条件的高校任意开设专业;应加强信息公开,引导高校理性设置专业,用人单位合理选拔人才,学生理性选择报考专业;根据各个高校的培养能力,由教育主管部门核定招生规模,防止部分高校为了经济和其他利益盲目扩招;同时,应当鼓励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形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再一方面,培养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培训和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就业中的作用;政府应协调教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户籍部门等,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就业辅助措施,完善职业培训和特殊保障制度。 其次,高校应深化改革,培养合格人才。一方面要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应充分考虑本校的师资规模、办学水平、专业特色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在教学中推广竞争机制,在课程开设、成绩评定、职称考核等方面采取措施引导教师教学积极性;改革师资的用人机制,形成合理竞争的良性流动用人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应适应市场化就业需求,转变择业观,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就业难”的实质是找到好工作难,大学生应理性看待就业现状,转换思路,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的盲目追求,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式。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对择业技巧的掌握。大学生应利用各种条件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推销的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再一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学历,还注重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因此,大学生应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全面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健全的人格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乃至今后的发展都尤为重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