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示范教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doc

发布:2017-05-09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设计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包括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外交活动、外交地位和外交成果等方面的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外交是屈辱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现实联系密切,是考查重点。从全书来看,本单元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是中国政治活动史的收尾部分。掌握好本单元是学好中国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关键。 本单元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重大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实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有些知识点,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在初中学习过,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以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确立发展和整体意识,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感悟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重点: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及本身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难点:正确把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特点(原则性、灵活性)。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格局,中国奉行“一边倒”为中心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被公认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思路设计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成就,并帮助学生理解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特殊背景和内涵。 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创设开放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材料(文字、图片、音像等),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形象思维分析思考,以感知历史。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内容的学习,学会分析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学会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 师生互动 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局势?面临这种国际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取得的外交成就怎样?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当时,世界正处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冷战”与对抗之时,世界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