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参考教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 / NUMPAGES5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重点。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与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突出体现。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生】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
【师】周恩来说:“外交无小事 ”;英国伯默斯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新中国初期,我国取得哪些外交成就?—导入——
B、新课讲授:
【PPT】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惧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选集》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
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形势:新中国的成立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内容: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设身处地】: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1949年10月2日,与苏联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949年底,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
3)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5)意义:
①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 国际: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 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 ,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
【PPT】朝鲜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