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华南虎》.docx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华南虎》
教学目的:
1、有情诵读,联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根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重的意味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舞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引诱的现代社会中不屈从、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意味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老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不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详细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读,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老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如此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构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约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的老虎
(威严、傲慢、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本人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漂亮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害怕而无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傲慢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从于压榨,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么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寂静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悟。(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意味:
这首诗具有浓重的意味意义。所谓意味,确实是通过某一特定的详细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类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意味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意味。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么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认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意味,表现的是本人在窘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受“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本人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凌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惭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群众中的一员,来“欣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本人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迸发的充满野性的火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讨论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迫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裂、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本人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类似。)
2、主旨讨论: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么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从、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回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引诱面前不屈从、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