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临床护理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临床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对应用综合性护理模式对合并出现重症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的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合并出现重症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采用常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性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呼吸系统疾病通气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功能相?P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通气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性护理模式对合并出现重症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 重症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呼吸机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94-02
随着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临床上对该类患者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该病属于受气流限制的肺部疾病的一种,气道不畅和呼吸道感染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会对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对合并出现重症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11月-2016年5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的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合并出现重症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23年,平均(10.4±7.5)年;患者年龄53~89岁,平均(66.6±7.2)岁;患者体重43~79 kg,平均(53.8±8.4)kg;呼吸衰竭发病时间1~17 h,平均(7.5±2.4)h;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22年,平均(10.2±7.8)年;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65.9±7.4)岁;患者体重45~73 kg,平均(53.2±8.6)kg;呼吸衰竭发病时间1~18 h,平均(7.2±2.8)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呼吸机的参数为患者调节鼻罩或面罩,调节到患者感觉舒适为止。采用综合性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接受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前,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可能性较大,相关护理人员应该将通气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讲解治疗期间正确配合的方法,减少不良情绪;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会由于面罩所产生的影响,导致不能够正常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使不良情绪状态明显加重,护理人员此时可以通过手势、笔谈等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增强其安全感。(2)体位护理: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对治疗期间的体位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患者的头颈肩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使口鼻腔保持畅通状态,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指导患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进行休息,但在饱餐状态下不能够选择该体位,以免误吸等不良事件发生[2]。(3)病情观察:在通气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意识、呼吸频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排痰并定期对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告知有关医生进行处理。(4)并发症护理:对固定张力和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可间歇性的打开面罩,以使患者的症状表现得到缓解,在最大程度上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咳嗽,必要的时候可以帮助患者对口鼻分泌物进行清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对呼吸系统疾病通气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呼吸功能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和临床通气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等四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束患者出院当天,以不记名打分方式了解护理服务满意度,100分为满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分以上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上为满意。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显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