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空气是什么样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001].docx
第9课《空气是什么样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9课《空气是什么样的》(说课稿)-2023-2024学年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空气是什么样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特性;最后,通过总结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的探究。
难点: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直观感知。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流动的现象,如风吹树叶、气球膨胀等,帮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
2.通过实验操作,如用吸管吸水、用气球吹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特性。
3.设计问题引导,如“空气有什么作用?”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空气流动、气压等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简单的空气性质实验,如气球膨胀、吸管吸水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特性和作用。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结合游戏化教学,设计“空气传递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利用教学媒体,如空气流动动画、视频等,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你们能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吗?”
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风车旋转、气球飘浮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空气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空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空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空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空气的组成部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空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空气案例进行分析,如空气质量监测、空气净化技术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空气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空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空气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空气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空气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空气知识。
7.布置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周围空气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改善生活质量。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净化器模型。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空气成分的详细资料:提供空气主要成分的比例、作用等信息,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的比例和功能。
-空气污染的类型和来源:介绍空气污染的常见类型,如颗粒物污染、臭氧污染等,以及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
-空气质量指数(AQI):解释AQI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AQI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流动和气压现象:介绍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