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这里面有空气吗”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001].docx
8“这里面有空气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苏教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科学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里面有空气吗”的实验活动,学生将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同时,课程还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理解空气的存在: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环境中。
②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需要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使用吸管、瓶子等工具,以及如何正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学难点,①
①实验现象的感知与解释:学生可能难以直接感知空气的存在,需要通过实验设计来引导他们观察和解释实验现象,如瓶内空气被挤压后水的上升。
②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日常经验中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思维上的挑战。
②实验设计与问题提出: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问题,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科学问题,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提升。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科学》教材,包括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和知识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空气存在的示意图,以及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吸管、瓶子、水、橡皮塞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学生进行“这里面有空气吗”的实验。
4.教室布置:布置分组讨论区,设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有序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这里面有空气吗”的预习PPT,介绍空气的基本性质和实验目的。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空气的不可见性和存在性,设计问题如“你能想到哪些证明空气存在的例子?”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了解空气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空气存在性的看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或问题清单。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平台进行预习交流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吸管吸水实验)引出空气的存在性。
讲解知识点:讲解空气的特性和实验原理,如压强差导致水的上升。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分组实验,每组设计不同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解答疑问:学生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理解空气存在的科学原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确保学生理解实验背景。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一个简单的空气相关实验的家庭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科普书籍或视频,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设计并完成家庭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实验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家庭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知识点梳理
一、空气的基本概念
1.空气的定义: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
2.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二氧化碳(约0.03%)和其他稀有气体组成。
二、空气的性质
1.不可见性:空气是无色的,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空气的存在。
2.无味性:空气是无味的,我们无法通过嗅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3.不可压缩性:在常温常压下,空气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密度,但不容易被压缩。
4.可流动性: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对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三、空气的存在与分布
1.空气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包围着地球表面。
2.空气分布不均匀,受地球自转、地形、季节等因素影响。
3.高空空气稀薄,地面空气密度较大。
四、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