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假设条件: (1)两部门经济:家庭和企业 家庭:消费和储蓄 企业:生产和投资 (2)企业投资是自主(既定)的,与利率和产量无关 则投资为常数 (3)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则GDP=NDP=NI=PI=DPI (4)社会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定律 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平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即没有供给限制。 ——需求创造供给 二、均衡产出的概念 1.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特指意愿或计划支出。 表示经济的需求方面。 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有企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也即消费和储蓄之和。 从产出和收入角度反应了特定时期经济系统所生产(供给)的总量,表示了经济的供给方面。 2.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又称为均衡收入、均衡国民收入。 例1: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社会总需求为100亿。 则均衡产出为100亿。 产出 = 总需求时,社会供求均衡,企业生产稳定。 例2: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但社会总需求为90亿,则有10亿产品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 产出 总需求时,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企业将减少生产。 例3: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但社会总需求为110亿,则企业存货减少10亿。 产出 总需求时,企业存货减少,企业将增加生产。 例1: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社会总需求为100亿。 例2: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但社会总需求为90亿。 例3:企业部门的实际产出为100亿,但社会总需求为110亿。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 实际产出(GDP)=总需求(计划支出)+非计划存货投资 在均衡产出(收入)决定理论中 均衡产出 = 总需求(计划支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0 两部门中,总需求= c + i 所以: 两部门的均衡产出 : y = c + i 其中:y 均衡产出; c 居民意愿消费; i 企业意愿投资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教材P382) 三、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 = 储蓄 两部门总需求(计划支出 ):家庭消费与厂商投资 即: E = c + i 收入要么消费要么储蓄 即: y =c + s 其中 : c、s 分别表示计划的消费和计划的储蓄 由均衡产出条件:y = 总需求(计划支出E) 可得: i = s i = s 的含义 (P383) 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回顾: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I = 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 而i = s 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理论) 一、消费函数 consumption function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教材 P448、P458) 利率 价格水平 收入分配 家庭收入 其它因素 2.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 表达式:c = c(y) 其中,c 消费支出; y 国民收入 凯恩斯认为,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收入不消费就储蓄,则两者只要有一个确定,另一个也确定。 同时: APC+APS=1 MPC+MPS=1 MPC 有递减的趋势,而MPS有递增的趋势。 启示: 1.MP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