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研究 语文能力结构 语文学习的认知机制 影响语文学习的内外因素 一、小学生语文能力结构 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完成语文实践(语言交际)活动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语文能力一般体现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个方面 (一)口语交际能力 听话能力:对语音的听觉识别和记忆、语义理解、对语义信息的概括和评价、对非言语信息的识别和理解 说话能力:内容的组织、内部储存的语言素材与法则、说话方式的选择和调节、准确发音与声音的控制、非言语手段的运用 语用技能 根据语言交流功能运用相应的表达方式 对语境和听者特征及其变化的知觉 根据听者的特征选用各种语言类型 推测说者意图,估计输入信息的清晰度、可靠性和礼貌程度,迅速作相应反应; 利用前面话语的语义和句法信息维持话题的连贯性 (二)阅读能力 认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意思(认字解词) 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技巧(策略)——速读法(浏览、预读、略读),借助图示理解,批注或摘录 鉴赏——鉴别和评议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风格,并做相应的表达和交流 语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语感 语感是经过一定言语实践活动以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敏锐感受。具体表现为: 在语境中理解语词 迅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披文入情,产生感情共鸣 探析语言的深层含义,领会言外之音,话外之意等 中小学生的表现:形象感、意韵感、情趣感 (三)作文能力 作文的一般过程 信息输入与保持:观察、阅读、积累等 信息的加工处理:经验的重组与提炼;形成表达动机 信息输出:口说或手写 作文能力结构 素材的搜集和积累 立意、选材 布局谋篇(组织材料) 语言表达:选择表达方式、用词造句 修改文章 (四)语文能力结构分析(林崇德等)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听得准、说得清、读得懂、写得明 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听说(口语)与读写(书面语) 听读(输入、理解)与说写(输出、表达) 语文学习差异与学生思维品质密切有关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机制 识字的认知机制 阅读的认知机制 写作的认知机制 (一)识字的认知机制 汉字学习及错别字研究 汉字的音、形、义中,形最重要 汉字学习注重字形的分析、比较和概括 字词结构、笔画数、字词熟悉度、教学方法、学生水平等影响个体对字的学习和记忆 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字分别组织教学 汉字认知的心理机制研究为不同识字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心理词典: 同音字归类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 字词识别基本单元 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 语境效应分析 随文分散识字比较适用于初学者,笔画数多或低频字词 识字的心理实质 形成关于字词的音、形、义的统一的心理结构,建立关于字词的心理词典(心理表征系统) 见形知音义、闻音知形义、想义知音形(会读、会写、会用) (二)阅读的认知机制 阅读是从书面(文字)符号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模式 “自下而上”式:从局部到整体,强调精确知觉和辨认文字信息、从文本获取意义 “自上而下”式:以读者已有知识为起点,从文本中选择信息,猜测和构想意义 图式理论(相互作用模式) 阅读理解是在文本各部分之间、文本与读者个人经验之间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 读者对文本内容和结构越熟悉,越容易理解 阅读的关键要素 语音、句法等语言知识 阅读策略:选择性注意、猜测、验证… 与读物相关的情感和认知经验 (三)写作的认知机制 写作过程模式(Hayes Flower) 作者长时记忆 有关主题、对象、写作模式等知识 作业环境 写作任务(主题、对象)、当前成文 写作过程 计划(构思):观念产生和组织、设定目标 转译(表达):把观念转化为书面语句 回顾(修改):回顾、校订 作文心理转换理论(刘淼) 一级转换理论:思维—表达 二级转换理论:思维—内部语言—表达 三级转换理论: 思维—内部语言—外部口语—外部书面语 三、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因 经验:丰富性、与语文活动主题的相关性等 智力因素:语文知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认知策略与认知监控等 从认知加工角度改善阅读障碍的项目: PREP(PASS Reading Enhancement Progr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