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学生心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主要观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用图式描述智慧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图式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所有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顺应: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其认知结构受到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
通过感知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
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
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未获得物体守恒。
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
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看到一样——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
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去集中化是该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
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形式运算。
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
3、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4、平衡化
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提出建构论,认为新结构或新知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建构的过程。
(四)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贡献:确认儿童智力成长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成长速度不一。
(2)教育参考价值:按照儿童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3)缺陷:独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性行为;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价值;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观点: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论”。
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观点: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心理发展观
观点: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主要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