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脑与心理.ppt

发布:2017-05-27约1.67万字共9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脑与心理 导入: 大家还记不记得“心理”的概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些许疑惑:既然是脑在对外界作出反应,怎么不叫“脑理”呢?既然是大脑在作用,为什么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心花怒放”,着急的时候会“心急火燎”,经历惊险恐怖场面会“心惊胆战”,伤心的时候会“痛心疾首”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的知识——关于脑与心理的关系。 从古至今,不管是谁,都会体会到当我们喜怒哀乐、忧思惧愁的时候,我们的心脏都会有特殊的反应。所以在科技还不发达古代,人们就简单的认为心脏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器官。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脏的机能在于思考。汉字中,凡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都带“心” 字旁或竖“心”旁,如思、想、念、怨、情、恨、悦等。由于心脏在胸腔中,于是古人认为智慧就来自胸中,因此产生了“胸有成竹”、“计上心来”、“心中有数”、“满腹经论”等词语。再比如“用心想一想”的意思是让你专注地思考;“扪心自问”意思是让你反省自己的所为;“铭记在心”的意思是让你永不忘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随着事实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活动不是与心而是与脑联系着的。如人们观察到,人在睡眠和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而精神状态却大不相同。一些精神病人心跳正常,但却神智不清。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脑受了损伤,心理活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有的耳目完好而变聋变盲,有的记忆丧失,有的言语、思维或随意运动出现了障碍。因此人们认识到心理现象是脑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曾提出“脑为元神之府”。但是脑是怎样活动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由于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复杂性,很长时间人们并不清楚。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和生理解剖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脑的知识。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于1830年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脑髓说”,他从解剖学上弄清了脊髓和脑的中枢神经联系的“经络周身,内外贯通”的道理。他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这些都表明了大脑与感官的神经联系及大脑对感官的统一指挥作用。他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明确指出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 1874年,俄国解剖学家贝兹利用显微镜的方法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且证明这种大型锥体细胞是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细胞,称为“贝兹细胞”。这说明人的各种随意运动也是受大脑支配的。 通过现代技术人们还发现,大脑的额叶损坏就会引起智力的降低和性格的破坏,使一个本来温良宁静、有理智的人变成粗野急躁、不能自制的人。枕叶受到破坏,人的视觉消失;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等等。 最终,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器官。 第一节 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一、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 神经元,又称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主要功能是将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司令部”。另一种是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功能在于将司令部的的命令向外传导至反应器,从而引起骨骼肌的相应运动。 脊神经具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 1、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2、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3、支配骨骼肌运动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4、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二、脑神经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有12对。 按顺序分别为: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顺口溜: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第一对叫做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第二对叫做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第三对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第四对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第五对三叉神经,此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动作。 大的感觉神经又分为三支: 第一支叫做眼支,主要负责眼裂以上之皮肤、粘膜的感觉,如额部皮肤、睑结膜、角膜等处的感觉。 第二支叫做上颌支、主管眼、口之间的皮肤、粘膜之感觉,如颊部、上颌部皮肤、鼻腔粘膜、口腔粘膜上部及上牙的感觉.。 第三支叫做下颌支,主管口以下的皮肤、粘膜之感觉,如下颌部皮肤、口腔粘膜下部及下牙的感觉。 第六对外展神经,主管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