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巩膜病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巩膜葡萄肿 定义:由于巩膜的先天性缺陷或病理损害使其变薄、抵抗力减弱时,在眼内压作用下巩膜以及深层的葡萄膜向外扩张膨出,并显露出葡萄膜颜色而呈蓝黑色,称为巩膜葡萄肿(scleral staphyloma)。 分类:根据其膨胀范围,分为部分巩膜葡萄肿和全巩膜葡萄肿。前者按解剖部位又分为前巩膜葡萄肿、赤道部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 部分巩膜葡萄肿: 1、前巩膜葡萄肿:膨出位于睫状体区,常见于炎症、外伤或手术后局部巩膜变薄,或眼内肿瘤扩张合并继发性青光眼 2、赤道部巩膜葡萄肿:发生于涡V穿出巩膜处,多为巩膜炎或绝对期青光眼的并发症。 3、后巩膜葡萄肿:位于眼底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多见于发育不良和高度近视眼,常伴有后部脉络膜萎缩。 全巩膜葡萄肿:眼球完全扩大,在胚眼或生后巩膜组织尚未达到牢固阶段,抵抗力弱,在进行性眼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整个巩膜包括角膜可以全面扩张。 1、水眼(先天性青光眼):眼球扩大,眼壁变薄,前房加深。 2、牛眼(后天性婴儿青光眼):角膜葡萄肿,眼壁变薄。 治疗: 1、前巩膜葡萄肿早期可试行减压术,以缓解葡萄肿的发展和扩大。 2、若患眼已无光感且疼痛时,可考虑行眼球摘除术及义眼台植入术。 水眼 牛眼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杨林声 导读 最常见的巩膜病为巩膜炎和表层巩膜炎。 巩膜炎有较为特殊的病理改变特点和发病过程。 本章重点介绍不同类型巩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表层巩膜炎 第三节 巩膜炎(深层巩膜炎) 第四节 巩膜葡萄肿 第一节 概 述 1、巩膜的结构与病变特点 巩膜为眼球壁最外层,质地坚韧、呈瓷白色。巩膜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少量弹性纤维致密交错排列而成,纤维束之间有少量成纤维细胞和少量色素细胞。巩膜前表面有球结膜和筋膜覆盖,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内表面则毗邻脉络膜上腔。巩膜内细胞成分和血管很少,这种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巩膜的病理改变比较单一,通常表现为巩膜胶原纤维的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肉芽肿性增殖反应,形成炎性结节或弥漫性炎性病变。由于巩膜血管和神经少,代谢缓慢,不易发病;但一旦发生炎症,病程易迁延反复,组织修复能力缓慢,对药物治疗反应不明显,此外,巩膜伤口也较难愈合。 2、巩膜病的类型和一般特征 巩膜病以炎症最常见,其次为变性。巩膜炎容易发生在血管相对较多的巩膜表层结缔组织,即表层巩膜炎。巩膜变性则主要发生于巩膜本身。巩膜病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反复发作。发作症状为疼痛、畏光、流泪。炎症后巩膜变薄,可透见其下的黑色葡萄膜,或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形成巩膜葡萄肿。 表层巩膜炎:结节性表层巩膜炎 单纯性表层巩膜炎 巩膜炎:前巩膜炎:结节性前巩膜炎 弥漫性前巩膜炎 坏死性前巩膜炎 后巩膜炎 巩膜变性:少见,也很少为临床所意, 多发生于老年,属退行性病变。 分类:巩膜玻璃样变性 巩膜脂肪样变性 老年性巩膜斑 巩膜钙化 3、巩膜色调异常 正常巩膜颜色:为瓷白色。儿童巩膜较薄,呈蓝白色,至成人逐渐变为黄白色。 巩膜色素斑:是前部巩膜表面有边界清楚、不规则的形似地图状的片状棕色或蓝灰色斑,称为巩膜色素斑。可静止不变,也可有扩大,有些人有遗传因素,无临床意义。 蓝色巩膜:是由于巩膜较薄而透见下面的葡萄膜颜色所致,部分或全部巩膜呈青蓝色,因此称蓝色巩膜。有的可伴有先天性异常,如胶原及骨发育异常等。正常初生儿巩膜较薄,有时也呈淡蓝色为正常现象,但3岁后巩膜仍呈青蓝色是为此病。 巩膜黄染:为黄疸的重要体征。 第二节 表层巩膜炎 是一种复发性、暂时性、自限性的巩膜表层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以无明显刺激症状的眼红为特征。(部位、流行病学) 目前病因不明确,1/3的病人可伴发红斑、痤疮、痛风、感染或胶原血管病。分为结节性和单纯性两型。 结节性表层巩膜炎: 较常见,常急性发病,以局限性充血性结节样隆起为特征。结节多为单发,呈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3mm,可被推动。结节及周围结膜充血和水肿。有疼痛和压痛,以及轻度刺激症状,一般不影响视力。每次发病持续约2 ~4周左右,炎症逐渐消退,但2/3的病人可多次复发。 单纯性表层巩膜炎: 发病突然,每次持续1至数天,尔后自然消退。 发病时,病变部位巩膜表层和球结膜呈扇形、局限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呈暗红色外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