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和信息社会接轨。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自身的应用信息能力也要相应的提高。在信息时代,要大力培养应用信息的兴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收集、利用、制作、保护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和信息社会接轨。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自身的应用信息能力也要相应的提高。在信息时代,要大力培养应用信息的兴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收集、利用、制作、保护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将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块基石,支撑起教育改革的大梁。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它的优势是显然的。以人机为中心的交互形式和计算机辅助授课的形式为大部分教师所采用。这说明了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途是光明的。设计辅助教学软件是一项困难的事,它的核心技术是教学课件。教学思想是教学课件的灵魂。任何一个课件,都要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即使两个看起来内容相同的课件,它们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有可能不同。目前常用两大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由教师组织、监控,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例如,某教学课件,教师要强化学生对词组的运用,教师在屏幕中打出一个句子,要学生选择恰当的词组填空,如果学生选择错了,屏幕上就显示出“你打错了”,以刺激学生“再想想”,再回答,这样,下一次学生回答正确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反复练习,以此达到最终目标。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指导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即刺激——反应——刺激,反应紧跟在刺激之后。
②重复性原则,即练习能增强学习并能提高学生的保持能力。
③反馈原则,让学生马上知道正确与否。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是以程序方式进行,教学中一环扣一环,所以这一类的课件,可以采用幻灯图片形式出现,如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制作简单,成本低。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易于完成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方法带来了变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几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突出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地吸收知识、记忆存储过程。建构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是主体的“建造”知识的过程,所有知识都是主体认知活动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课件,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的概念,教师指导性地提出有关的待解问题,学生和计算机进行“共同”的探讨。而教师没有事先规定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通过课件中提供的有关材料,依照个人特定的条件,获取知识。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选择合适的问题,教学目标明确。而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途径。例如,要建构新知识B,先有知识C,要建构知识A,先有知识B,而最终的目标是要建构知识A。所以,如果学生已经具有知识C,可以先建构知识B,然后建构知识A;如果学生已经有了知识C和知识B,可以直接建构知识A。所以,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重现了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因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即根据经验原则,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实际应用中,对该理论影响最大的是罗杰斯。因此,将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