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摘要:事业单位是国家履行服务职能的重要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部门履行其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管理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障事业单位高效服务仍然是当前财管部门面临的重点难题。鉴于此,事业单位必须厘清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内在的含义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研究。同时,在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时要注重模式与制度创新,促进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共享结构改革。因此,本文基于以上思路,着重于三方面介绍: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独特性;三是如何获得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期望本文研究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与制度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策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不断深化,我国经济运行逐渐步入一个规范化的轨道上,但是这也为事业单位等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去管理经济繁荣背后庞大的国有资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在国有非经营型和经营型单位中,共计12万亿国有资产,但是其中只有7.7万亿属于经营型单位的,而4.3万亿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严重缺陷,例如制度与管理模式老化,不能适应当下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变更等。因此,事业单位与理论界急需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提升策略及内在结构特征作出明确化与快速化的反应。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首先,研究需要鉴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国有资产是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流入的资源,是国有财产的主要体现形式。在理论研究中,将国有资产的含义分为广义与狭义的,广义上讲,它等同于国家的财产,正如《国有资产法(草案)》中对国有资产的定义,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主要包括接受馈赠、拨款等;而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具有经营性质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包括在内。因此,本文研究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基于广义国有资产而言的。
其次,研究需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及特征。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原则方面不同于行政单位,主要可以归纳为“二原则”,一是资产管理当中融合了预算管理、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因素;二是与企业制度逐渐开始趋同,使用权与所有权开始分离管理。基于以上两个原则,可以分析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三大特征。一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其中具有使用权的主体是事业单位,而拥有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二是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三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而非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自身的经营活动。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要性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际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并没有和企业一样在市场中经过“优胜劣汰”机制的筛选,因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直是事业单位最难解决的问题。同时,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控制与管理权限分散,国有资产资源被严重浪费或者闲置。其次,基于以上分析的三个特征,实际上可以衍生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三个难点:一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问题,目前主要由机关事务管理局、国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行使监管权力,但是权限交叉造成了监管不明晰;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位内部国有资产闲置不能对外出租等,难以规避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的问题,增量要基于实际需求和存量的核实调查,不能单方面靠事业单位的预算实现,存量的核实要基于地区、部门差异化,也许没有必要实行定额管理。基于以上两大方面、四小方面的梳理,目前事业单位急需进行一次国有资产管理变革大讨论。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是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模式,但是在复杂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在国内个别地方已经开始了管理模式创新,例如深圳和南宁,它们均采用了授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延伸了“两权分离”的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权利委托给财政局等机关专项管理部门或者是外部企业,例如南宁市专门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企业的形态管理资产。这可能只是全国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它们的管理模式创新为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模式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不尽相同,深圳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对“两权分离”的重新探索,实行委托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