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物理学专业“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防震减灾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为背景,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二、培养目标三、培养学制
四年制,毕业授予学士学位。采用和地震局、研究所、地震台站、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两部分,学生校外实践时间累计周四、专业培养标准五、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能力 实现(课程或环节)
实习: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实习
地质实习
地震仪器基础实习 前兆观测技术 地壳形变观测、地下流休观测、地电观测、地磁观测、重力观测 前兆观测资料分析 地壳形变观测及资料分析处理、地下流休观测资料分析、地电观测资料分析、地磁观测资料分析、重力与固体潮分析 测震及数字地震信息分析 测震技术 地震仪器检查与标定、台网架设及维护、地震数据的传输、入库和调用能力 课程:C语言、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实习:
测震实验、地震仪器基础、
数字地震信号处理实习、
数字地震分析 数字地震信息分析 干扰排除、误差分析、震相分析、天然地震震相与非天然地震震相的识别、地震参数的测定及编目 城市活断层探测 工程
测量 测量仪器操作、完成基本测绘工作、地形图、遥感图的认识、简单图件绘制 课程:工程测量、重力场与重力勘探、地磁场与磁法勘探、地电场与电法勘探、勘探地震学;
实习:
工程测量实习
城市活断层探测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及解释 地球物理探测 重力探测及重力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磁法探测及地磁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电法探测及电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人工地震探测及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六、培养方案合作单位 学习、实践项目 周数 主要内容 数字地震分析二 1周 8 熟悉地震监测台站日常数字地震分析工作。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 6周 7 掌握电磁、形变及流体观测手段原理、观测方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毕业论文 8周 8 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分析、解决地震监测的实际问题,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数字地震分析 二
测震实验
数字地震信号处理实习
数字地震分析 3周 8 熟悉中国地震台网的构成、数据传输、存储、备份和调用,前兆数据的分析及预测,大地震速报 毕业论文 8周 8 同上 北京市/山东省地震局监测中心 数字地震分析 二 1周 8 熟悉地震监测中心日常数字地震分析工作。 毕业论文 8周 8 同上 北京市地震局延庆地震台/昌平地震台 数字地震分析 二 1周 8 掌握地震监测台站日常数字地震分析工作的能力。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 4周 7 掌握电磁、形变观测手段原理、观测方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毕业论文 8周 8 同上 天津市地震局蓟县地震台/宝坻地震台 数字地震分析 二 1周 8 同上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 4周 7 掌握形变、GPS、重力和流体观测手段原理、观测方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毕业论文 8周 8 同上 河北省地震局红山地震台 数字地震分析 二 1周 8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 6周 7 掌握电磁、形变及流体观测手段原理、观测方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毕业论文 8周 8 辽宁省地震局大连地震台/铁岭地震台 地震前兆观测及数据分析 2周 7 掌握流体观测手段原理、观测方法、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毕业论文 8周 8 同上 吉林大学兴城实习基地 地质实习 4周 7 认识各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掌握三大岩石的识别方法,能够识别出地质构造,能绘制地质剖面和平面图。 地壳形变第一监测中心 城市活断层探测 6周 8 了解活断层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城市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原理及常规数据处理解释方法。 六、课程体系及修读学分要求 要求学分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理论
学时
所占
比例 实践
学时
所占
比例 通识教育模块 公共基础课 37 592 528 64 公共选修课 10 160 160 0 学科基础模块 54 864 704 160 专业课程模块 35 560 424 136 62.02% 37.98% 素质拓展模块 9 80+4周 0 80+4周 集中实践模块 38 至少38周 合计 183 2256+42周 1816,折合113.5学分 440+42周
折合69.5学分 100% 附录:培养方案基准进程表
通识教育模块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学期 1 2 3 4 5 6 7 8
思政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考查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考查 √ 马克思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