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docx
课题
14表里的生物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2课时
学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学习
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学情分析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读中释疑。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清脆嘀嗒拦住丑恶
蝎子蛰钵子蝈蝈
2.品读课文
第1—2自然段引出疑问
第3—9自然段“我”的猜想
第10—19自然段印证猜想,新的疑问
第20—21自然段意味深长的结尾
3.童年时代的“我”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4.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嘀嗒嘀嗒声,我产生了什么疑问?
观点: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疑问: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探究疑问
1.自由读3~19自然段,思考:“我”是如何探究这个问题的?
产生疑惑——引发猜想
——打开怀表——证实猜想
——产生新疑问——再次猜想。
A.勾画出表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好奇的句子。
B.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你觉得文中“我”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有道理吗?为什么?
有道理。文中“我”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其实却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路。“我”是基于生活经验,并依托自己的观察得到了各种“证据”,并大胆展开想象,最后才得出结论,因此“我”的探究思路其实是具有合理性的,但又与儿童天真可爱的天性融为一体。
3.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我”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自己的幼稚,明白了父亲的表里没有蝎子,也明白了为什么表里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也就不再说了。
4.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我”的心理和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展示了一个孩子“胡思乱想”的过程,也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心理变化:疑惑好奇满足
感情变化:好奇和想象告别童年
学习任务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原文读一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心理描写:爱观察善思考
2.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语言、动作描写:好奇心强
3.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心理描写:好奇心强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心理描写:想象丰富好奇心强
5.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心理描写:想象美妙而奇特
6.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善思考好奇心强爱观察乐探索比较执着
学习任务四: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了“我”小时候的趣事:“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因此对父亲的怀表十分好奇,猜想里面关着什么活的生物,“我”相信了父亲所说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还见人就说。课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善思考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
2.有人觉得文中的“我”太无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不赞同。“我”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去认知事物,正是这种好奇心引领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