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不屈的民族 第8课《走进中山故里》说课稿 粤教版.docx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第8课《走进中山故里》说课稿粤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第8课《走进中山故里》说课稿粤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24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第8课《走进中山故里》,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上节课《辛亥革命》的内容相衔接,使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2)历史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培养历史思维;3)公民意识,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4)审美素养,通过讲述中山先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生阶段的中间阶段,他们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知识层次和能力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多停留在表面,对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革命理念和贡献的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架构。
2.能力层面: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时,他们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难以用准确、流畅的语言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
3.素质层面:学生在爱国情感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面对复杂的历史问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还有待培养。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课堂纪律松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确评价。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粤教版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文献资料。
4.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精神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有什么重要的贡献?”
2.展示孙中山先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孙中山先生的魅力和影响力。
3.简短介绍孙中山先生的基本生平和革命历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孙中山先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先生的基本生平、主要思想和革命贡献。
过程:
1.讲解孙中山先生的生活年代和出生背景。
2.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思想,如三民主义。
3.详细介绍孙中山先生在革命中的主要贡献,如领导辛亥革命等。
三、孙中山先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影响力。
过程:
1.选择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全面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孙中山先生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2.小组内讨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贡献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1.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2.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3.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