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2-温医附二院-肾病综合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尿中大量丢失蛋白 蛋白分解代谢增加 蛋白摄入不足 其他成分丢失:IgG、C3、AT III等降低 基本原因: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 高盐饮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原发于肾内水钠潴留 肝脏脂蛋白合成增加 低蛋白血症促使脂质合成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促发因素 外周利用及分解减少 LDL受体缺陷,导致LDL清除减少 4、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 5、肾淀粉样变性: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常需肾活检确诊 6、骨髓瘤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原始、幼稚浆细胞异常增生 减少尿蛋白(ACEI、ARB)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本原则 ①起始足量:泼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 ②缓慢减量: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但减至20mg/d左右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 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10mg/日)再维持半年左右。 ⑴辩证施治:健脾补肾利水的方剂(如真武汤); ⑵拮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副作用:久用大剂量激素,给予滋阴降火或清热祛湿的方剂;激素减量过程中辅以温补脾肾方剂;应用细胞毒药物时配合补益脾肾及条例脾胃的中药; ⑶雷公藤总苷: 感染 血栓与栓塞 预防 血ALB 20g/L 肝素 华法令 潘生丁 尿激酶 急性肾功能衰竭 HD 治疗基础疾病 利尿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 麦考酚吗乙酯(霉酚酸酯 骁悉): 原理: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 剂量:1.5~2.0g/d口服; 疗程:共用3~6月,减量维持半年; (四)中医药治疗 光镜观察 左:钉突结构形成(PASM,×400) 右:上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Masson,×400) 在我国约占PNS的20%。起病隐匿,高血压不常见。 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 30%伴有镜下血尿,5~10年出现肾功能损害。 极易发生血栓栓塞,肾静脉血栓40%~50%。 20%~35%自发缓解。 早期可临床缓解,病理加重,则疗效差。 膜性肾病 (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光镜: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病理: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电镜:肾小球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足突与基底膜分离及裸露的基底膜节段。 病理 光镜观察 左:足细胞明显增生,呈假新月体(PASM, ×200) 右:肾小球节段硬化(Masson, ×200) 在我国约占PNS的5%~10%。 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可由微小病变转变而来。 大量蛋白尿(50%~75% ),约3/4伴有血尿。 确诊时约半数有高血压,约30%肾功能减退。 激素起效较慢,4个月。 不缓解者6~10年超出过半数进入终末期肾衰。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一)感 染 (二)血栓、栓塞并发症 并发症 (三)急性肾衰竭 (四)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感染: 危害:感染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可影响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导致肾病综合征复发。 原因:大量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B因子)丢失导致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白细胞功能下降),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 常见感染部位:呼吸道、泌尿道、原发性腹膜炎。 血栓、栓塞: 原因:产生高凝状态的原因有:1、血液粘稠度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及高脂血症引起;2、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失衡:凝血因子合成多于丢失,抗凝因子及纤溶酶原丢失多于合成;3、血小板功能亢进;4、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 加重高凝。 常见部位:肾静脉、肺血管、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冠状血管、脑血管。 危害:影响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预后。 急性肾衰竭: 机制: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以及大量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使肾小管腔内高压,间接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骤然减少,导致急性肾实质性肾衰竭。另外,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而致肾血流量下降,诱发肾前性氮质血症。 表现: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尤以微小病变型肾病者居多,发生多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或无尿,扩容利尿无效。 病理:肾小球病变轻微,肾间质弥漫重度水肿,肾小管可为正常或有少数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 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 (1)尿蛋白大于3.5g/d (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3)水肿 (4)血脂升高 其中(1)(2)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继发性NS病因有: 1、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青少年,典型皮疹有助于鉴别诊断 2、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女性,依据多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