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食物中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预防措施:与沙门菌相同。 二、真菌及其毒素 定义: 1.?真菌(fungus)属于植物界,真菌门。它没有根、茎、叶的结构,因而不能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除少数单细胞类群外,真菌大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 2.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一)、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1.流行特点:误食库存赤霉病麦或霉变玉米所致 2.临床表现:形似醉酒的“醉谷病” 3.预防:a.加强防霉措施;b.对霉变的谷物采取去皮除毒素措施;c.制订毒素的限量标准 (二)霉变甘蔗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是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流行特点:北方、多见于儿童,重者威胁生命。 3.临床表现:一般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类似于“破伤风”。 4.预防措施:a.防霉 b.不吃霉变甘蔗 三、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1.有毒成分:河豚毒素主要存在河豚的内脏血液和皮肤中,卵巢毒性最大,肝脏次之,产卵期毒性最强。鱼死时间较长后肌肉中有含有毒素,对热稳定,220℃以上可分解,盐淹日晒无用,PH大于7可以被破坏。 2.中毒机制:阻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兴奋的传导。先感觉神经麻痹后运动神经麻痹 3.临床表现与急救: a.潜伏期 10分钟-3h; b.中毒 早期手指舌唇有刺痛感,恶心、发冷、肢端感觉麻痹, c.中期 四肢肌肉麻痹、瘫痪、逐渐失去运动能力。 d.后期 心率失常 、血压下降 、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e.无特效解毒剂;催吐排毒、对症处理。 4.预防措施 a.加强河豚的管理; b.开展河豚鱼的宣教工作; c.新鲜河豚鱼去头、皮、内脏、放血、加碱处理( 2%碳酸氢钠) d.不吃死河豚鱼. 鲜美河豚本月毒翻7人 ????捡到的鱼可不能随便吃。记者10月23日从市疾病控制中心获悉,10月我市已发生两起因误食河豚鱼引起的中毒事件,共有7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中毒者都是食用了捡来的鱼而导致中毒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不要食用河豚鱼,或不认识、来历不明的鱼,以免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10月20日中午,福田区石厦片区一对清洁工夫妇误食捡来的河豚鱼双双中毒,昏倒在地。同事见状急忙把他们送到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现已脱离生命危险。而在10月8日,我市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中毒事故。5名拾荒者在南澳双拥码头捡到两条被遗弃的河豚鱼,误食后一长者丧命。据市卫生监督所的同志介绍,我市曾于2003年、2004年各发生一起河豚中毒事故,其中一拾荒女子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介绍,河豚鱼中毒发病急骤,发展迅速。一般在食后数十分钟即可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病人首先感觉口唇、指尖麻木,随之失去知觉,不知疼痛,肌肉瘫痪不能行走。严重者言语不清,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麻痹、循环衰竭。一旦发生河豚鱼中毒,必须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可采取以下救护措施:立即用筷子或压舌板刺激咽部催吐,洗胃去除毒素;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可试用鲜芦根1000克捣汁内服,或用鲜橄榄、鲜芦根各120克捣汁内服,可以起到解毒作用。 (二)、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1.中毒机制:金枪鱼较多见,不新鲜或腐败的鱼,鱼体内组胺较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2.临床表现:类似过敏 3.急救: a.抗组胺治疗:口服盐酸苯海拉明、扑尔敏 b.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V-c 4.预防措施:冷冻储藏鱼类,禁止出售腐败变质鱼类,烹调时加醋减少组胺成分 (三)毒蕈中毒(蕈即蘑菇) 1.中毒机制:毒蕈毒素分为毒肽、毒伞肽、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 2.临床表现和治疗 a.胃肠炎型:对症治疗; b.神经精神型: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c.溶血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d.脏器损害型: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或二巯基丙黄酸钠解毒,保肝治疗; 3.预防措施:宣教 (四)、含氰甙类食物中毒 (苦杏仁、桃仁、枇杷仁和木薯) 1.中毒机制 2.临床表现 3.急救措施:吸入亚硝酸异戊酯,静脉注射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4.预防措施:苦杏仁水煮,木薯去皮浸水或蒸煮开锅盖。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 定义:是指摄入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 (一)砷化物中毒 1.中毒原因:a.误食砷化物常见的是三氧化二砷(砒霜)b.乱用含砷杀虫剂 c.自杀 2.中毒机制:中毒剂量5-50mg,致死量60-300mg ,主要通过腐蚀消化道引起胃肠出血,甚至导致全身性出血,引起脏器损害致死。 3、临床表现:干燥、口渴、流涎、上腹烧灼、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头痛、头昏、烦躁、惊厥、昏迷、蛋白尿、血尿、最后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4、急救措施:催吐、洗胃、导泻、口服氢氧化铁肌肉注射二巯基丙黄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