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电子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绪论
1.1 微生物
一.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1微生物在许多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微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微生物肥料、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取代严重污染环境和不可降解的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氧化等活性来净化污水和生活有机垃圾;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固氮细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吸收,有机堆肥帮助植物生长,真菌和植物根部形成菌根,病虫害防治(生物防治);微生物与医药:外科消毒术的建立,寻找严重传染病的病原菌,免疫防治法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抗生素,基因工程菌生产多肽类药物,化学治疗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
2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二.微生物及其共性
微生物(microorganism) 非细胞类(病毒, 亚病毒);原核类(细菌, 古细菌);真核类(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共性(五大共性):
体积小, 结构简单,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大的比表面积特别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微生物的其它很多属性都和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2.代谢活力强,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性强, 易变异
1.2 微生物学
一.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二. 微生物学发生和发展
1. 微生物的发现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2. 微生物学的奠基
1).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
(1)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曲颈瓶试验
(2)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3)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
2).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著名的柯赫原则
① 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②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③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
重复发生;
④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2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原核微生物
2.1 细菌、古细菌
实验室培养:pH:7.0~7.5 (中性偏碱),温度:37℃
一、一般形态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基本形态: 球状, 杆状, 螺旋状
1、球状
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2、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杆状细菌的排列方式常因生长阶段和培养条件而发生变化,一般不作为分类依据。
3、螺旋状
弧菌, 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其程度不足一圈,形似“C”字或逗号,鞭毛偏端生。
螺菌, 菌体回转如螺旋,螺旋数目和螺距大小因种而异(1-20)。鞭毛二端生。细胞壁坚韧,菌体较硬。
螺旋体菌,菌体柔软,螺旋数目因种而异(3-70)。用于运动的类似鞭毛的轴丝位于细胞外鞘内。
(二) 大小
1、范围
度量单位:μm,一般细菌的大小范围:球菌,0.5 ~ 1 μm (直径);杆菌0.2~ 1μm (直径) × 1~ 80μm(长度);螺旋菌0.3~ 1μm (直径) × 1~ 50μm(长度)(长度是菌体两端点之间的距离,而非实际长度)。
2.测量方法
显微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测定;
镜台测微尺:标定目镜测微尺
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
二、细胞的结构
(一)细胞壁
1.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 (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A、肽聚糖:
真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无数肽聚糖单体以网状形式交联而成。每一肽聚糖单体由双糖单位、四肽尾和肽桥构成,聚糖支链则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以β-1,4糖苷键相互间隔交联而成。
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