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和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病机制 斑块破裂 S 血小板粘附 血小板激活 血栓形成 堵塞血管 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 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 5.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 临床表现 6.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7.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8.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9.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诊断 1.心电图 18导心电图 ST段抬高性心梗:一,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二,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三,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 非ST段抬高心梗有两种,一,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 二、无病理性Q波,也无ST变化,仅T波倒置 诊断 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11-14天恢复正常 。 3.采用心肌钙蛋白的快速诊断试剂,可做为心梗突发时的快速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 4.其他 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等。 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另外,症状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鉴别。 紧急自救 紧急自救八字方针:静卧、吸氧、服药、呼救:?? 1、原地静卧休息:发病后立即就地安静休息,最好采用卧位或半卧位,避免精神紧张和任何体力活动。? 2、吸氧:有条件者给予氧气吸入。?? 3、服药???? ⑴硝酸甘油:? ⑵阿司匹林:体重70公斤以下者首次口服200mg,70公斤以上的患者口服300~325mg。??? 4、呼救:迅速拨打医疗急救求助电话,同时要求有心电监护和除颤设备的救护车。??? 5、稳定病情、尽快送院? 6、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除颤??? 7、尽早进行溶栓、做导管、放支架。 急救护理 (一)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 将患者安置于复苏室,保持环境安静,注意保暖,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 (二)吸氧 早期足量给予氧气吸入 (三)备齐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 当患者入院后,进行连续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保证除颤仪,抢救药品及器械等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四)补充水电解质,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静脉通路建立在左手,正确控制液体量和速度,保证给药途径通畅,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五)立即请心内科会诊 (六)适时镇静止痛 降低心肌耗氧量 吗啡2-4mg静脉注射,但也应注意吗啡的抑制呼吸作用。 急救护理 (七)溶栓治疗的监护要点 1 出血 注意有无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颅内出血的征象 2 再灌注心律失常 为冠脉再通的间接征象,应严密监测,做好药物和电复律的准备 (八)介入治疗术前准备 1 术前完善各种实验室检查,重点包括凝血四项,血常规,离子全套,心肌酶谱,血肌钙蛋白,血气分析 2 术前应顿服阿司匹林300mg,玻立维300mg,阿托伐他丁80mg,以防止术中或术后支架部位出现急性血栓。 3 术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检查的方法,以解除其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九)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以提高AMI患者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