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发布:2025-01-13约3.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本节课将以问题驱动、情境体验、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壮士英勇事迹,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结构,探讨五壮士精神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传承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背诵《狼牙山五壮士》中的重要段落,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力量。

②分析文中对五壮士英勇行为的描写,掌握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

③学习课文的写作结构,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情感发展。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五壮士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②分析并归纳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③激发学生对于抗日战争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课本《狼牙山五壮士》

-多媒体投影仪

-电子白板

-计算机及互联网连接

2.课程平台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

-电子图书馆资源

3.信息化资源

-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视频资料

-相关文学作品电子版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

-互动问答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狼牙山五壮士》预习资料,包括课文朗读视频、背景资料等,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和课文情感表达。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五壮士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作业提交功能,检查学生预习笔记和问题回答。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阅读课文,记录重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回答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五壮士事迹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技巧。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五壮士英勇行为的意义,进行角色扮演体验。

-解答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聆听讲解,思考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情感。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结合课文内容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英勇精神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学习,加深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习能力。

本节课通过预习、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和课后拓展,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五壮士的精神内涵,掌握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后,能够准确复述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理解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对五壮士的敬佩、对敌人的憎恨等,并能够识别和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文学鉴赏: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