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理据的中期报告.docx

发布:2023-09-19约小于1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理据的中期报告 尊敬的老师: 本次中期报告旨在介绍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理据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认知过程。 第一,概念延伸。概念延伸是指旧词的原有意义被扩展或引申到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含义。例如,“冰”原本指的是一种固态的水,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冰”的含义还包括冰块、冰箱等。 第二,隐喻转喻。隐喻转喻是指基于类比关系的概念转化过程,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转化为显隐关系,从而为词汇的新含义提供认知依据。例如,“母鸡喂小鸡”和“学术传帮带”之间的隐喻关系被转化为了“传承、传授”的显隐关系。 第三,上位词控制下位词。指通过上位词对下位词的控制和约束,使得下位词的词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例如,“客户”原本指的是“接待客人的人”,但在商务用语中,“客户”的意义被上位词“顾客”控制和限制,逐渐演变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人”。 第四,语境切换。指随着语境的变化和演化,原本的词义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诠释和理解,从而产生了新的含义。例如,“传销”原本指的是一种非法的销售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传销”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变为利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推广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销售方式。 综上所述,汉语旧词新义的认知形成过程往往需要依赖于多种认知过程的综合作用。同时,由于汉语词义的变化具有历史渊源性和文化背景性,因此在认知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因素。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支持,期待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