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非遗小传人》(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我做非遗小传人》(说课稿)全国通用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我做非遗小传人》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非遗项目,学生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学生将学会团队合作,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非遗项目的了解与传承:重点在于学生能够识别和了解至少一种非遗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历史、技艺特点等。
2.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需要掌握非遗项目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剪纸、泥塑等。
难点:
1.非遗项目的理解与欣赏: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一个难点。
2.实践操作中的细致与耐心:非遗项目的制作往往需要细致和耐心,学生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解决办法: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非遗项目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分步骤示范,并鼓励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设置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
3.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手工制作工具(剪刀、纸张、泥巴等)。
2.课程平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学生作品展示。
3.信息化资源:非遗项目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从网络资源库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获取。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些非遗项目的图片或视频,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吗?它们在我们国家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呢?”
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做非遗小传人》,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世界,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新课学习
1.非遗项目介绍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非遗项目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介绍非遗项目的基本信息,如历史背景、技艺特点、文化内涵等。
(2)学生观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刚才介绍的非遗项目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非遗项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学会传承和弘扬。”
2.实践操作
(1)教师示范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了解基本技巧。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给予评价。
3.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三、巩固拓展
1.课后作业
(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的非遗项目,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作品。
(2)家长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2.家校互动
(1)教师通过家校联系平台,与家长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
(2)家长关注学生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的成长,给予支持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做非遗小传人》,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非遗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板书设计
(一)非遗项目介绍
1.剪纸
2.泥塑
3.皮影戏
(二)实践操作
1.制作技巧
2.作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传承与弘扬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课程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点梳理
1.非遗项目的定义与意义
-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意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非遗项目的分类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传统美术、书法、雕刻、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