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掌握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循环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经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展示地球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清新的空气,你知道空气中都含有哪些成分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0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学生观看视频后,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料的燃烧等又将有机物和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提问:二氧化碳的循环对自然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完善:二氧化碳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碳氧平衡、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0分钟)
-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请学生闻一闻二氧化碳的气味(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方法),描述二氧化碳的气味。
-总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哪个大呢?
-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测量气体密度的方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能像液体一样倾倒的特点来设计实验。
-展示实验装置: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间用塑料片隔开,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步骤:将塑料片抽出,观察现象。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二氧化碳像液体一样从玻璃管的一端倒入,下方的蜡烛先熄灭,上方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
-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碳能像液体一样倾倒?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这体现了它的密度较大。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
-学生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展示实验装置: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面加入约1/3体积的水。
-讲解实验步骤: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观察现象。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观察。
-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了。
-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瓶内气体压强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导致塑料瓶变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