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2.2-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和获取-说课稿.docx
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2.2-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和获取-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围绕“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2.2-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和获取”展开,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增强网络素养,学会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强化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获取问题。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生,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和互联网。在知识方面,学生对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互联网的运行原理有一定了解。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信息检索的策略和技巧掌握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信息过载或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定位所需信息,但缺乏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有待提高,因为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团队合作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网络素养、信息素养和道德素养有待加强。网络素养方面,学生需要学会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信息素养方面,学生需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道德素养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传播虚假信息,不侵犯他人隐私。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网络行为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搜索技巧视频、信息检索案例图片等。
3.实验器材:准备可联网的计算机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网络信息检索的实际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足够的网络连接端口,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网络信息检索的有趣案例,如搜索引擎解决生活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网络信息检索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网页的基本组成、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常用搜索技巧,包括关键词的选择、高级搜索的使用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搜索案例,如查找天气预报、查找学术资料等,展示搜索技巧的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搜索策略。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搜索任务,如查找某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查找某位作家的作品等,以加深对搜索技巧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针对学生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强调信息检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一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章,并撰写一篇简要的读后感。
-提示学生注意作业的字数和格式要求,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最多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检验学生对搜索技巧的掌握程度。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搜索过程,思考哪些搜索技巧有效,哪些需要改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搜索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六、知识点梳理
1.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
-网络信息检索的定义: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其他工具,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活动。
-网络信息检索的类型: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元数据检索等。
2.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索引:搜索引擎通过爬虫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