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999.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4
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999,2001)
实验心理学
说明
课程性质
实验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现状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本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心理学作为方法类课程对心理学各学科领域的普遍适用性;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索心理现象因果关系的思维习惯。总体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具体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心理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各种实验设计的类型,并能够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设计出恰当的实验;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程序,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心理实验研究的评价,实验心理学的经典研究技术,感觉实验,知觉试验,记忆实验,动机实验,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先修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了解实验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时数
总学时数为:18周/学期×3学时/周=54学时。
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班组讨论、专题实验演示等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本文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教学要点:
实验心理学在方法和技术上的发展和创新是心理学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本章对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程序做出基本的规定。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假设析出 (1学时)
1理论的指导
2实践的需要
3个人的兴趣
4前人的研究
第二节 实验设计 (2学时)
一 规定实验逻辑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
4附加条件
二 确定实验变量
1操作性自变量和选择性自变量的区别
2自变量的数量
3自变量的水平
三 选择实验被试
1被试类型
2被试应具备的特征
3被试抽样方法
四 选择实验类型
第三节 实验观测 (1学时)
一 数据资料的观测
1称名量表
2顺序量表
3等距量表
4比率量表
二 现象资料的观测
1录音观测
2摄像观测
3拍照观测
4语言描述
第四节 结果整理 (1学时)
一 缺失值处理
二 数据分布状态的分析
三 统计分析
假设验证 (1学时)
考核要求:
记忆部分:在实验过程中,观测心理与行为现象有哪些类型和方法。理解部分:如何判定假设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假设的来源;实验结果的处理步骤。应用部分:在假设验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 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变量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心理实研究的基本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自变量 (2学时)
一 自变量的定义
二 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三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因变量 (2学时)
一 因变量的定义
二 因变量的种类
1反应时间
2反应延续时间
3反应量
4反应准确性
5语言反应
三 衡量因变量指标的标准
1因变量指标的可靠性
2因变量指标的可靠性
3因变量指标的敏感性
四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类型
第三节、额外变量 (2学时)
一 额外变量的定义
二 额外变量的种类
1实验者效应
2安慰剂效应
3顺序效应
4霍桑效应
5约翰·亨利效应
三 额外变量的消除和控制
1额外变量的消除
2额外变量的保持恒定
3额外变量的抵消
4额外变量的统计控制
5额外变量的对立控制
6额外变量的随机控制
考核要求:
记忆部分:自变量的种类;常用的测量因变量的指标;“速度—准确性”权衡的含义;理解部分:交互作用;典型的额外变量。应用部分:指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
教学要点:]
介绍心理实验研究的两种基本设计类型: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其中实验设计包括组间设计、组内设计、混合设计;准实验设计包括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不等同对照组设计以及事后回溯设计。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间设计 (2学时)
一 组间设计的定义
二 组间设计的特点
1组间设计的优点
2组间设计的缺点
3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第二节 组内设计 (2学时)
一 组内设计的定义
二 组内设计的特点
1组内设计的优点
2组内设计的缺点
3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第三节 混合设计 (2学时)
一 随机区组设计
1随机区组设计的定义
2随机区组设计的被试分配模式
3随机区组设计的特点
二 所罗门四组混合设计
1所罗门四组设计的定义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基本模式
3所罗门四组设计的特点
第四节 准实验设计 (2学时)
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