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段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模式.ppt

发布:2018-04-26约1.5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核心内容和特点 三段式课程培养模式(简称CPE),其核心内容为: (1)前三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按综合教育和科学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ore course; (2)第四至六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rofessinCourse; (3)第七到八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根据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需要,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mployment Coures ,它又可分为职业群集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课程模块和创业课程模块。 三段式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 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 ?? ● 重视文化基础知识; ???● 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 三段式课程模式的主要缺点 ●由于教材偏重于逻辑系统,在教学时容易出现重记忆、轻理解的倾向; ●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 ●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更难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和劳动市场需求的人才。 ●重理论,轻实践,其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这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的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践层面,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返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在认识上还有很多误区,比如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原则是否可以保障知识的系统性?由于存在种种疑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大多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事实上,现在许多职校的还在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中是不存在的;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数院校还在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实施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三段式课程模式 第一、定义及产生背景 定义:这种课程模式即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 产生背景: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四类。该类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在安排与设置时会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未能实质性地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远 第三、三段式课程模式优缺点 三段式课程模式的主要优点: ● 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已为人类所获得的知识; ● (学科)系统性强,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继承和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 ● 学科课程多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较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所以,学校可用较低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效益。 第四、推行情况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即三段式。其后引进、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目前正处于本土创生阶段。由于普通教育长期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因此,脱胎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短时间内也不能摆脱学科论的桎梏。尽管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但目前大多数职校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大多数职校是按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将理论课程划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和系统性,不太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很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三段式课程模式在职业院校还是存在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