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冀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冀教版
教材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的是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一共三句话,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接着点明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此为原因;作者因此大发感慨——“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却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课文。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初步弄懂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如: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予/助苗长/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学中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长(zhǎnɡ):生长,成长。
趋:快走。
往:去,到……去。
坠:落、掉。
是:这里。
求:寻找。
4、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半期测试卷 (I)
一、书写要求:1、蓝黑墨水钢笔书写。2、卷面整洁。3、书写端正。4、行款整齐
二、基础知识。(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选出的序号依次填在下面的方框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窈窕yáo 佣人yōng 哈达 hǎ 囫囵吞枣lún
B、埋怨mán 机械 xiè 书籍jí 千载难逢zǎi
C、撇嘴piě 抽噎yē 蜷缩quǎn 波光粼粼lín
D、夹衣jiá 窜过 cuān 生锈xiòu 锲qì而不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流连忘返 语重心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