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析:捕食关系可以促进共同进化,增加生物多样性;长期黑暗选择变异而不诱导变异;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隔离使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2.(2018·河南濮阳一模)从树叶螳螂到油炸年糕蠕虫,2017年新发现的物种令人惊奇。下列关于这些新物种进化发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物种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 C 解析: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新物种的形成必需经过生殖隔离;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从而选择物种的有利基因,而能产生新基因的只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只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能产生新基因;物种的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 3.(2018·广东佛山模拟)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生物表现型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C.经长期自然选择,一种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零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考向二 围绕基因频率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表现型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一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下降至0,如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适应环境,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会下降,甚至降低到零;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4.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D 解析: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 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不同;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 点击进入 专题强化训练 解析:菠菜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雌株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因此产生染色体组成相同的配子,都为5+X;单倍体育种中经过的花药离体培养是对雄配子进行离体培养,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5+X或5+Y,经过秋水仙素诱导处理后,后代不出现雄性;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加倍;菠菜体细胞含有10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5+X或5+Y,经花药离体培养后的染色体组成为10+XX或10+YY。 6.一只红眼雄果蝇(XB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子代中发现有一只白眼雌果蝇。分析认为,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X染色体片段缺失。 (注: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1)甲同学想通过一次杂交的方法以探究其原因。请你帮助他完成以下实验 设计。 实验步骤:① ;? ② 。 结果预测:Ⅰ.如果 ,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 ,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解析:(1)据题干信息,该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X染色体片段缺失。通过杂交实验进行判断变异类型的方法是让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雌果蝇数与雄果蝇数比为1∶1,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是X染色体缺失造成,则含缺失X染色体的雄性个体不能生存,所以杂交后代的比例为雌∶ 雄=2∶1。 答案:(1)实验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