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年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简析】
这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重点是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学习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境串说明】
根据学生喜欢可爱动物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以“保护动物”为主题,将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融入到大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情境一:大熊猫的成长
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最为喜欢的大熊猫为主题引入,虽然离学生不算近,但是学生在电视中经常看到,而且大熊猫本身可爱,能够激发学生的怜悯之心
情境二:中华白海豚的现况
借助中华白海豚现况的一些数据,对其现况进行分析,让学生整理数据列出算式并尝试进行计算,探究各种算法,感悟笔算原理,学习笔算方法。
情境三:与海豚做游戏
借助与海豚做游戏,海豚顶球的场面,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四:建立动物保护区
通过建立动物保护区的活动,让学生懂得应该保护珍稀动物。考查学生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既有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大熊猫图片)这是什么?
生喊出大熊猫后,教师接着说:对,这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之所以叫大熊猫是因为它长得又大又壮,但是它刚出生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课件出示熊猫刚出生的样子,教师追问:怎么样?
学生可能体会到怎么那么小;一点也不像;像个小老鼠等。
教师接着说:是啊,真小啊,像个小老鼠一样。这时候它的体长只有0.13米。(课件出示信息)
谈话:但是在熊猫妈妈和饲养员的精心照顾下,小熊猫会慢慢的长大。(课件出示图片)看,这是它3个月时的样子?怎么样?现在像个熊猫了吧!(课件出示信息)这时候它的体长是0.48米。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根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会提出:大熊猫从出生到3个月体长增长了多少米?(课件出示)
提问:根据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48-0.13=
追问:同学们看这个算式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什么数?
学生会回答:小数。
谈话引出课题: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今天是什么数在加减,自然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谈话:0.48-0.13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接下来到了发挥集体智慧的时了候。不要着急,听清老师的要求: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研究的材料,请小组长先做好分工,之后先独立思考再共同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的想法又多又好。
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探究时教师指导方法,展台打开。
个位十分位
个位
十分位
百分位
(1)方法一:
(2)方法二:
(3)方法三:
0.48米=48厘米,0.13米=13厘米,48厘米-13厘米=35厘米,35厘米=0.35米。
(4)方法四:
0.48
0.48
0.13
0.35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与大熊猫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生活问题及时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利用手中材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从具体到抽象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并初步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一)谈话: 谁来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
1.方法一:拨计数器
提问:谁来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
引导学生说:百分位上8个珠子去掉3个珠子,剩5个珠子。十分位上4个珠子去掉1个珠子,所以没有珠子,是3个珠子,个位上没有还是0,所以,0.48-0.13=0.35。
关注全体:谁也是用的这种方法?你们都是喜欢实际操作的孩子。
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要从百分位上去掉3个,而从十分位上只去掉1个?
学生会说出:因为8和3在同一位上,3和1在同一位上。
教师及时总结:你们真善于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
2.方法二:画图法
提问:还有谁想来介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