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四级下册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音乐《木瓜恰恰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充满印尼风情的叫卖题材民歌。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简捷、段落规整清晰、歌词通俗上口,描绘出“印尼果农带着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到集市上叫卖销售、城里人都争着前来品尝购买(木瓜等)”的热闹景象。
歌曲内容生活化,很有感染力,非常适合学生演唱。歌中有介绍水果品种的赞美吆喝声,独具浪漫色彩和潇洒风趣。特别是衬词“恰恰恰”的运用更有特色:既增添了欢乐活泼情绪,又显露开朗豪放的性格特点。
歌曲分为三段体,大调式。
第一乐段:以弱起小节贯穿始终,四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并用“跳进递增与模进”的表现手法,使旋律上扬富有朝气,流畅而优美。多以同音进行与模进为主,节奏规整、明快。歌曲的旋律欢快。在每个乐句结束时都加进了“恰恰恰”的衬词,更显得活泼潇洒,富有异国情调。
第二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旋律运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突出了叫卖的独特风采;增添了劳动快乐与美好生活的感受。第一乐句旋律大跳向上、小跳与级进有规则的交替、力度渐强、结尾上扬,把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二乐句旋律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但力度渐弱,平缓下行、最后落到主音“do”上收尾,叫卖的音乐形象清晰完整。
第三乐段重复再现了第一乐段。
二学生情况分析
1、识谱能力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视唱乐谱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唱会乐谱。
2、知识储备分析
① 学生学过弱起小节和切分音知识,但从未演唱过这类弱起小节与切 分节奏连续并用的歌曲.在演唱弱起小节和连续的切分节奏情感的融合方面,学生确实有困难。
②学生从未接触过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歌曲,也从未欣赏过印度尼西亚民族音乐.
3、歌曲演唱能力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轻声高位置方法演唱好“恰恰恰”处,只有少数学生的声音会发虚。
三、对教师本课教学能力的分析
教师本人一直在尝试唱歌策略的研究,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积累和经验。演唱基本功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具备指导学生深入作品内涵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通过分析旋律特点、听琴模唱、教师范唱、柯尔文手势练唱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唱好歌曲。
2、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歌曲节奏的同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及律动体态表现歌曲。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五、教学目标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学生在卖水果的情境中能把握歌曲的风格并准确地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聆听、对比、模唱、学唱的过程中简单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表现印尼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分层次渐进式学唱印尼民歌《木瓜恰恰恰》,培养理解性听觉、视觉和自觉性整体音乐感觉。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XX X节奏,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感受并唱出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理解其所起的作用。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1、唱出 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
2、间奏“恰恰恰”处声音的处理。
七、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歌曲风格。
1、放第一乐段伴奏音乐,感受歌曲情绪和特点。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听音乐。
(老师在每句句末XX X节奏处用肢体语言表现)
2、分析“恰恰恰”节奏的情绪、出现的位置,然后用轻巧的声音模仿“恰恰恰”并加上肢体语言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音乐伴奏。
问题:演唱“恰恰恰”时音量大,用连音唱法,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弹性。
对策:老师范唱“恰恰恰”,
歌唱位置:引导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演唱。
气息要求:丹田用气,
唱法:用断音唱法演唱“恰恰恰”
效果:声音轻巧有弹性。
3、听音乐,分析第二乐段伴奏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并参与体验。
思考:第二乐段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是怎样的?两乐句的结尾音高是否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音乐情绪热烈、欢快,具有跳跃感;两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
学生活动:用肢体语言参与第二乐段伴奏音乐。
4、整体感受歌曲,参与体验。
学生活动:用“恰恰恰”声音和肢体语言完整表现音乐。
(二)学习歌曲
1、完整聆听,揭示课题
教师用木瓜做道具范唱歌曲引出课题和歌曲内容。
提问:老师在范唱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结:这首歌曲其实就是一首卖水果的歌曲,今天的音乐课主要任务:一起在歌声中去卖水果。通过演唱歌曲,看谁的水果卖的又快又好!
2、分析歌曲结构,师生合作体验“恰恰恰”情绪
师生合作:老师范唱的同时请同学们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