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形成原因。
3.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点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包括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晨昏线的划分等,以及地球自转对地球表面气候和生物节律的影响。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强调地球公转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以及这些现象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昼夜交替的形成原理: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时,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不同地区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来解释昼夜交替。
-地方时的计算:难点在于理解经度差异导致地方时差,以及如何根据经度差计算地方时,包括“东加西减”的原则和实际计算步骤。
-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的关系:难点在于学生能够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具体的地理现象联系起来,例如,如何解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和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如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动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直观地展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形成过程。
2.实物模型:使用地球仪等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互动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地方时差的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运动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运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运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详细介绍地球自转的组成部分,如地轴、赤道、晨昏线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地球运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运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如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时差的形成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运动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球运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时差的应用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地球运动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运动的短文或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