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内容
第一章行星地球1.3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主要讲述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差的形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以及地方时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学生将通过探究地球运动,提升运用地理事实和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在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过程中,培养尊重自然规律、关注人地关系的意识;同时,通过地理空间思维训练,提高分析复杂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之前,已经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的基本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空间的基本感知。然而,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等,可能仅停留在表面认识,缺乏系统性的地理科学知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普遍对自然现象和宇宙奥秘抱有浓厚兴趣,但地理学科的学习往往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视觉和图形理解地理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擅长通过文字和数据分析。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学习风格多样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学生可能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困难,二是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三是计算地方时差时容易出现错误。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授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形成机制。
2.教学活动:设计“地球仪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此外,安排“时间计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地方时差的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结合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是什么?”“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计算地方时差?”等。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出“地球运动-昼夜交替和地方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地球仪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异?”等,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地球仪模拟实验”,体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实践活动法:设计“地球仪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