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
号
课题名称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
究》
结题报
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自主意识、培养
关键词
结题报告
结题
报告
摘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幼
结题 报
结
题 报 告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
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
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 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
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 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 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 不会与同伴相处, 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 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 个重要问题。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 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 需要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 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 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 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乐意与 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 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 分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 第二部分“社会”领域目标中要求要培养幼儿: “乐 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由此可见,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健全其人格,促进幼儿之间良 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已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意义: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 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 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 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 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 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 和行为的不良影响, 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 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 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 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 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 愿意和同伴相互分享,体 验分享玩具的快乐。
2、把分享贯穿到一起生活的每个环节中, 让幼儿能主动 与大家分享,认识到只有学会了与人分享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3、愿意积极的参与活动,体验与他人分享带来的快乐。
研究内容及方法
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 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
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 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 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 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 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 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 “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 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 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 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 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 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 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 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 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2.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1)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 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 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 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
为。
(2)从生活实践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的机会。 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以玩具为辅 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
3.树立榜样,激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