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题《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结题成果汇报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县级科研课题《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汇 报 提 纲 课题研究的背景: 幼儿园属于农村乡镇幼儿园,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的人特别多,本园的孩子就多数属于这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多数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手带大。农村老一辈(甚至老两辈)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个体素质差异、思想观念等差异,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就不是很好,讲脏话、乱骂人、乱扔垃圾时有发生。受此影响,我园幼儿刚入园时行为习惯较差 。 如: 1.不会、不主动、不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行为没有规矩(如喝水不排队、做早操乱跑,游戏时大声喧哗等)。 3.自我为中心。 4.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5.撕毁图书。 课题研究背景 这些现象让老师们触目惊心。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 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些错误的行为习惯不及时予以改正,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由于现代幼儿教育评价制度等诸多原因,使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调查,我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也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但是对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目前还很缺乏。很多一线幼儿教师,在几年来的实际工作中对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幼儿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我园通过《培养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课题开展旨 在: 2.课题立项 经过课题组成员调查研究学校、幼儿、家长的现状,然后进行讨论。认识到改变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不仅对幼儿的终身成长,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家长观念的转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确定此课题。 3.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文明礼仪、学习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俗话说得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二)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探索家园合作的途径。 (四)通过课题研究,突显幼儿园特色建设,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为幼儿园常态化园本研究课程。 为了课题的顺利开展,主研人员分工合作,理清思路,兴致勃勃的开启了课题研究的计划,精心筹备,使课题顺利立项开展。 1.课题的创新点和核心概念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当成幼儿园原本课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更新幼儿育儿经验,打造幼儿园特色教育。 核心概念 农村幼儿 (留守儿童) 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中提到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三方面: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何更好地让幼儿独立进餐如厕,午睡穿脱衣服,正确地洗手,知道不能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头、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等。 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爱劳动,愿意与别人交往、分享,爱护班级的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会倾听别人的讲述,会回答问题,遵守游戏规则,整理游戏材料,求知欲、学习兴趣、主动探索、阅读图书,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坐姿正确等。 2.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原则 依据是:《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学》《幼儿心理学》 原则是:1.以人为本原则;2.制定规则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了解幼儿生活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些习惯的原因。 (2)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和手段。 (3)如何将本课题的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改变一些原有落后观念,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方法,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对象: 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旨在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课题研究的内容:幼儿园一人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课题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