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协作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园培养小班幼儿当前,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协作的环境,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使幼儿不自觉产生较强的独立心理。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此争吵不休。如:在表演游戏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幼儿不喜欢扮演大灰狼、狐狸等反面角色,而且还会发现好几名幼儿都想扮演同一角色,为此争执不休,而耽误表演时间等等问题不仅需要教师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懂得互相谦让,还要引导他们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是说,教师要注意对幼儿协作行为的培养。让幼儿在协调协作中,既达到自己游戏的目的,又学会了协作的技巧,知道轮流、等待、协作等方法的具体运用,形成和加深了儿童间的友谊,获得完成任务后的愉快。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协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协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的创设
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每次在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者看,好奇的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们在环境布置中结合分享与协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协作共同布置。例如:墙面布置中“美丽的秋天”,师生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印手印等共同创作完成了一片美丽的“枫林”,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关秋天的物品来,如:照片、卡片、水果等,把它们“放”到“枫林”中,并兴奋地与老师、同伴一起说说、看看、尝尝。有一次,“枫林”中的橘子太少了,一下子就被几个孩子尝完了,急得直哭说:“我还没得吃呢。”这时,月月听见了说:“别哭了,我家有,我明天带多多的,给你们吃。”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说:“我也带。”“我带苹果。”“我带梨”……最后连浩浩也说:“我带葡萄吧。”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时“美丽的秋天”由此变成了“分享的枫林”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协作和分享的快乐。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汽车叭叭叭”、“好玩的水”等系列主题,是孩子们在参与活动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协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
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商量着,协作着搭积木,真好!”
“我这里有一本好书,我们一齐讲故事吧!”
“你们都想当司机,每人给车加油了,汽车开不动,怎么办?”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协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协作与分享的行为。
、在一日生活中有效渗透“分享协作”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协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协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粮食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于是,我们抓住这个契机,给孩子们玩协作搬旧轮胎、网鱼等游戏,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知道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同时在教育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们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成分享快乐与共担忧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在物质分享方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好吃的糖果”、“做汤圆”、“水果沙拉”、“我最喜欢的图书、汽车”等,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通过协作制作、共同分享,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在精神分享方面,则通过故事“苹果树”、“忧伤鸟”等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协作与分享的愉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协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园共育,让问心的家庭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