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红细胞生成调节-浙江大学.PPT

发布:2017-11-10约7.24千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骨髓细胞学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骨髓病理学检查 几种常见血液病的骨髓及血象特点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意义: 确定诊断某些造血系统 辅助诊断某些造血系统疾病 作为鉴别诊断的应用 这类疾病多数为具有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者,骨髓检查对这些疾病就有决定性诊断意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这些疾病多数是以骨髓造血功能改变为主的疾病,骨髓检查结果尚需结合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诊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临床上遇有原因未明的发热、淋巴结、脾或肝肿大、骨痛或关节痛时,骨髓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否由造血系统疾病所引起。此外,某些疾病可以有血液学改变但非造血系统疾病,故骨髓检查可作鉴别诊断。 临床上通常出现下列情况时,可作骨髓细胞学检查 不明原因的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异常; 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原因不明的骨痛、骨质破坏、黄疸、紫癜等; 某些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如疟疾)或怀疑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血友病 相对禁忌症 一般情况较差,生命体征不稳定 穿刺部位有感染 严重出凝血功能障碍 1) 穿刺点和体位: 根据穿刺点决定病人的体位 a 髂前上棘:仰卧位 b 髂后上棘:俯卧位、侧卧位(常用) c 胸骨:仰卧位,髂骨增生低时常用 d 棘突:侧卧位或坐位(少用) e 胫骨:仰卧位,适用于儿童 2)器 材 体位 定位 消毒 局麻 进针 抽吸 推片 出针 4) 染色 染色通常为瑞氏(Wright)染色或瑞氏-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某些疾病骨髓中的病理变化呈局灶性改变,一次穿刺只能反映穿刺部位的骨髓功能或病理状况,不能反映骨髓的全面状况。 某些疾病的诊断除骨髓细胞学改变外,尚需了解骨髓组织结构的变化等。此外,骨髓干抽等情况须结合骨髓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观察骨髓标本的染色是否满意。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以有核细胞的量来反映。一般低倍镜观察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比例,正常为1:20。 观察巨核细胞。 注意有无异常细胞。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 油镜检查内容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连续分类计数200个或500个有核细胞,按细胞的不同系列和不同发育阶段分别计数,计算各阶段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分类计数时,同时观察形态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细胞,寄生虫等。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一般规律 细胞体积 核质比例 细胞核 细胞质 骨髓中各系列细胞比例 粒细胞系统:有核细胞的40%~60% 红细胞系统:有核细胞的20% 淋巴细胞系统:有核细胞的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 ﹤2% 巨核细胞:7~35个/1.5㎝×3㎝血片 粒红比例(G : E),正常为2~4 :1。 各系列细胞比例改变的临床意义 粒系细胞增多: 1、各型粒细胞白血病 2、急性炎症、感染性疾病等(类白血病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再障、 粒细胞缺乏、减少症。 红系细胞增多: 1、各类增生性贫血 2、急性红白血病。 红系细胞减少:再障、纯红再障等 巨核细胞增多:MPD、ITP、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等 巨核细胞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浆细胞增多:多发性骨髓瘤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意义: 血细胞类型的鉴别 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观察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原理:POX能分解试剂中的底物H2O2,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为蓝色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POX染色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 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原理:(偶氮偶联法)血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在pH为9.4~9.6的条件下将基质中的α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α—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棕黑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内酶活性所在之处。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原理:(钙钴法):碱性磷酸酶在碱性条件下将基质液中β甘油磷酸钠水解,产生磷酸钠。再依次与硝酸钙、硝酸钴、硫化胺发生一系列反应,形成不溶性棕黑色的硫化钴,定位于酶活性之处。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作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