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机器人工程专业).doc
PAGE
PAGE1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中文名
工程力学
课程英文名
EngineeringMechanics
双语授课
□是eq\o\ac(□,√)否
课程代码课程学分
3
总学时数
48(含实践4)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eq\o\ac(□,√)专业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
eq\o\ac(□,√)必修
□选修
□其他
课程形态
□线上
eq\o\ac(□,√)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
□社会实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考核方式
eq\o\ac(□,√)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程作品□汇报展示□报告
eq\o\ac(□,√)课堂表现□阶段性测试eq\o\ac(□,√)平时作业eq\o\ac(□,√)其他(可多选)
开课学院
机器人工程学院
开课
系(教研室)
智能制造工程
面向专业
智能制造工程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
后续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等
选用教材
工程力学.全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
参考书目
材料力学.同济大学基础力学教学研究部.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年.
课程资源
西南交通大学沈火明慕课《工程力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课,支撑专业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
主要任务:掌握结构及部件的受力分析,熟悉杆件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应力分析,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进行杆件结构的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力学和理论依据,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工程设计和工程事故问题。熟悉力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力学在国防、航空航天、军工、交通、运输等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许多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都与力学的计算密不可分,提升学生的力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培育工匠精神,坚定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目标
表1课程目标
序号
具体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力学在工程中的主要支撑作用,铭记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老一辈力学家为中国航空航天、两弹一星等国防事业所做的贡献。掌握力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公式;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掌握力学建模思想,并熟练掌握画受力图并列出平衡方程进行计算求解。
课程目标2
掌握有关构件强度、刚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内力、应力的求解方法,掌握变形的计算方法;掌握应力状态理论,并掌握构件组合变形工况下的强度计算,熟悉力学建模过程,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力学精神,提高对工程构件进行设计分析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H】
1.2掌握解决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
1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M】
2.2能够应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正确识别、表达复杂机械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方法
表3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应关系
序号
课程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课程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时
1
物体及系统的受力分析
绪论力学发展历程
静力学公理及推论
常见约束及约束反力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画受力图
1.课堂提问。
2.拓展阅读:中国力学发展史。
3.作业:画受力图
课程目标1
1.认识力学的重要性,明确责任感、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2.五个公理、两个推论的应用;
3.物体受力图画法。
4.刚体系统受力图画法
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力学概念和定理,促进学生对力学的认识和兴趣。
6
2
物体及系统
的平衡问题
1.力系简化与合成的方法
2.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要点
1.课堂提问
2.拓展阅读:力学的工程应用。
3.作业:平衡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1.平面任意力系下的平衡问题求解。
2.空间平衡问题求解
讲授法:掌握平衡问题求解
8
3
单一变形下的构件设计
1.基本概念:内力、应力、应变的概念
2.内力图的绘制:轴力图、扭矩图、弯矩图的绘制
3.拉压杆的内力、应力、强度计算
4.材料的拉压力学性能
5.扭转和弯曲构件设计
1.课堂提问。
2.拓展阅读:材料的破坏形式。
3.作业:杆件变形的内力及应力计算。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1.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2.构件在基本变形下的强度、刚度设计。
讲授法、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18
4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1.数解法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