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人教版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9.《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课《掌声》。
教材分析
《掌声》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忧郁,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学情分析
相对低年级同学来说,三年级同学的识字能力较强,因此,本单元三篇精讲课文的第一课时,在识字教学方面不能倾向低年级化。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已有的识字能力,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此基础上,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一开始,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有可能读不好,要求教师尽量多地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直到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只有在会读课文的前提下,才能尝试进一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才能真正深入课文,去感受、触摸文章人物的感情与温度。三年级学生概括能力通常较低,在初体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时,要不就是对全篇课文详细复述,要不就是说得顺序比较零乱,不知道如何把课文要点用较简短的语言进行归纳。这要求教师在这方面要注重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慢慢探索索,逐渐形成、提升语言概括能力。
同时,三年级学生相对高年级同学来说,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较低。教师在组织第二课时时,注意不能高年级化,去挖掘文本的许多深层次含义。对学生在三年级这样过渡性阶段,仍然以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对文本的感悟,不要求学生一一用语言表述,可以用诵读的形式来表现。只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学生已明白课文含义,因为理解是朗读的前提与基础。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力求把这个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更多地让学生亲历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紧抓“掌声”二字,以读、悟为主线,激起师生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英子讲故事的前后变化。?
2.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掌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1、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叫英子的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吗?
2、生:想!
2、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掌声》,认识下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走近课文,感受英子的前后变化(11分钟)
1、开火车复习词语。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讲故事前的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板书:自卑、忧郁) 3、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英子是(自卑、忧郁、不快乐,孤独……)的呢?
生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2: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4、英子的自卑、忧郁我们可以理解,可是后来英子通过讲了故事之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怎么样了呢?(活泼、开朗、自信、快乐)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第四段,生齐读。
三、理解掌声的含义(20分钟)
1.看到英子有如此大的变化,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
生2:英子为什么犹豫?
生3: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她有什么表现?
……
小组合作讨论:提出的疑问并解决问题。
师:一个忧郁、自卑的残疾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自信的小女孩,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让她有了那么大的转变呢?(掌声)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文描写掌声的句子。
生汇报:两次掌声的句子并齐读。
(1)第一次掌声:就在大家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热烈持久的掌声应该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热烈、持久的掌声呢?得出结论:掌声表示鼓励与支持。
导入到找出写英子讲故事时的句子来。
生1:英子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生2: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找出重点词语:慢吞吞、眼圈红红的、一摇一晃。感受英子的心情。
得出结论:掌声表示鼓励与支持。
(2)第二次掌声:故事讲完了,教室里有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出文中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分析。以多种方式进行品读。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掌声表示赞美与祝贺。
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掌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