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doc

发布:2017-06-26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患者。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心绞痛分级为Ⅰ级或Ⅱ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门诊患者临床常见证候: 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热毒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西医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中医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 2.西医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患者 3.如患有其它疾病,但在诊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或者相关科室定期随诊,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六)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心电图、血压、脉搏、心率。 2.可选择的的检查项目: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心肌酶、凝血、胸部影响、甲状腺功能、脑钠前肽、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腹部超声等。 (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痛发作期: ①寒凝血瘀证:活血散寒止痛。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止痛。 (2)心痛缓解期: ①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 ②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 ③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④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⑤热毒血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如病情需要,可以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西医治疗。 6.其他适宜疗法。 7.辨证施护。 (八)完成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或转诊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转诊者。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或者转诊者。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诊疗表单 使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I20.805),心绞痛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患者。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标准诊疗时间≤21天 实际诊疗日: 天 时间 年 月 日 (第1次就诊,第1天) 年 月 日 (第2次就诊,第2——7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诊断 □危险性评估 □拟定初步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开展辅助检查 □进行健康宣教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完善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诊断 □分析检查结果 □复查异常检查结果 □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进行健康宣教 重 点 医 嘱 □口服中药汤剂 □静点中药注射液 □口服中成药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调脂药物 □中医特色疗法 □血常规、心电图 □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血脂、血糖、电解质 □肝功能、肾功能 □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 □心电图、胸部影像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