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_T 708-2022 永春佛手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docx
ICS67.140.10CCSX5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708—2022
代替DB35/T708、709、710、711、712—2006
永春佛手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ultivationandprocessingofYongchunFoshou
2022-04-25发布2022-07-25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T708—2022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苗木培育 1
5栽培管理 4
6初制加工 6
7精制加工 10
DB35/T708—2022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将DB35/T708—2006《永春佛手茶育苗技术规范》、DB35/T709—2006《永春佛手茶栽掊技术规范》、DB35/T710—2006《永春佛手茶低产(老)茶园改造技术规范》、DB35/T711—2006《永春佛手茶初制加工技术规范》、DB35/T712—2006《永春佛手茶精制加工技术规范》等五部分整合为《永春佛手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与前版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遮阴物选择、遮阴管理、苗木出圃等内容(见第4章,DB35/T708—2006的第6章6.2.1、
6.2.2、第7章);
——修改了茶园园地选择、茶园管理、低产改造等内容;(见第5章,DB35/T710—2006的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
——修改了初制加工的内容,对本章进行重新编排和描述(见第6章,DB35/T711—2006的第2章、第3章、第4章);
——增加了初制加工环境和永春佛手毛茶质量感官指标项(见第6章);
——增加了永春佛手精茶质量感官指标项(见第7章);
——删除了茶园开垦建设和茶园管理等内容(DB35/T709—2006的3.3、3.4、第6章);
——删除了初制厂房与设备项(DB35/T711—2006的第4章);
——删除了精制加工工艺流程和设备、滚筒式圆筛机筛网组合、73型跳跃式拣梗机筛网组合等内容(DB35/T712—2006的3.1、6.1、6.3)。
本文件由永春县农业农村局、永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2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永春县农业农村局、永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颜涌泉、谢良坡、陈永东、陈艺元、郭雅玲、李志辉、潘慧明。
本文件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DB35/T708—2022
永春佛手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永春佛手茶的苗木培育、栽培管理、初制加工、精制加工。
本文件适用于永春佛手茶的栽培与加工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11767茶树种苗
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21824—2008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
GH/T1071—2011茶叶贮存通则
SB/T10095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DB35/T1322—2013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0000.1、GB/T21824—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永春佛手茶YongchunFoshoutea
在永春县范围内栽培、采摘的永春佛手鲜叶,经晒青、凉青、摇青、摊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定型、足干等十二道加工工序(工艺)制作而成,且具有永春佛手茶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4苗木培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