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庄子小传 司马迁《史记》写老子列传,把庄子小传附录 其后,仅有235字 。 (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二)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老子之言。 (四)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五)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怎样理解庄子的“道”?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庄子》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这也是道家学派的由来。“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可指宇宙的本原,可指万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又可指宇宙万物的同一性,同时,“道”还可视为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即“无为而为 ”或“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沉重的黑暗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认为一切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意义。 注:道家的政治主张,无所作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现也指不要干涉过多,让人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表面看,庄子思想是消极遁世的,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愿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由的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 《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内7篇、外15篇 、杂11篇 )。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秋水》赏析【题解】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用篇首两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课文仅节选《秋水》第一部分。 秋水(节选)《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通“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曾听说有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1.展示秋水应时而降,黄河浩淼壮观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河伯的认识境界。 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河伯见而自识其丑。 伯夷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局限)于虚(同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困 )于时也;曲士(覇蛮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教育)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见识浅薄),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连类比喻,1.说明人的认识受到客观限制)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lǘ]?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列身)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海若的认识境界) 主旨 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阐释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思想: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总是十分有限。既然有限,人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足自满,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这是本文反映出的庄子进步思想的意义所在。 思考与练习 1.知识填空 (1)《庄子》亦称《 》,是道家学派的经典。 (2)庄子是老子之后 家的主要代表,后世并称“老庄”。 (3)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 。 (4)《秋水》(节选)阐明的中心问题是 。 2.单项选择 (1)庄子《秋水》(节选)的主旨是( )。 A.阐发为政以德的政治道理????B.阐述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 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