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35∕T 1878-2019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docx

发布:2025-04-06约6.3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7.120.30B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878—2019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germplasmofEpinepheluslanceolatus

2019-12-19发布2020-03-1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5/T1878—201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名称与分类地位 1

4分布与生态习性 1

5形态特征 2

6生长与繁殖特性 3

7遗传学特性 3

8检验方法 5

9判定规则 6

DB35/T1878—2019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泉州市水产技术站、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为民、丁少雄、吴昊昊、刘巧红、肖佳媚、陈志森、尤颖哲、陈何东、吴斌。

DB35/T1878—2019

1

鞍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Bloch,1790)]的名称与分类地位、分布与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遗传学特性、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

18654.4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3名称与分类地位

3.1学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Bloch,1790)]。

3.2俗名

龙趸、龙胆石斑鱼。

3.3分类地位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石斑鱼科(Epinephel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

4分布与生态习性

鞍带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区,在中国沿海分布于台湾海峡及南海海域,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栖息水深一般超过50m。

耐受温度10℃~35℃,适宜生长温度22℃~30℃,耐受盐度11~41。

2

DB35/T1878—2019

5形态特征

5.1外部形态

鱼体呈长椭圆形;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且隆起;口大,两颌具犬齿,上颌前端具一对小圆锥齿,左右侧具绒毛状齿,下颌齿细尖,稀疏排列不规则;具明显的辅上颌骨,腭骨具齿,舌上平滑无齿;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棘,鳃盖骨具三个扁平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胸鳍后端圆形,尾鳍圆形。

幼鱼体色呈黄色,在体侧布有三条不规则的黑色宽带,第一条宽带由背鳍鳍棘部发出,向下延伸至腹部,向前则延伸至头部;第二条宽带由背鳍鳍条部发出,向下延伸至臀鳍部;第三条宽带则位于尾柄处。成鱼体色呈深褐色,随着体长的增长颜色越来越深,宽带区域的白色或黄色斑点颜色越来越淡,各鳍处分布一些不规则黑点。

鞍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如图1所示。

图1鞍带石斑鱼外部形态

5.2可数性状

5.2.1组鳍式

组鳍式:D.XI-14~16;A.Ⅲ-8;P.18~20;V.I-5;C.17。

5.2.2第一鳃弓外鳃耙数

8~10+14~17。

5.2.3侧线鳞数

54~62。

DB35/T1878—2019

3

5.3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2.4~3.4倍,为头长2.2~2.7倍;体高为体宽1.5~1.8倍;头长为眼径5.8~14倍,为眼间距3.3~6.2倍,为胸鳍长1.8~2.2倍,为腹鳍长2.1~2.6倍。

5.4内部构造特征5.4.1鳔

鳔无鳔管,1室。

5.4.2脊椎骨总数

脊椎骨为24枚,其中躯椎10枚,尾椎14枚。

6生长与繁殖特性

6.1生长

鞍带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1):

W=0.0083L3.241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