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171-2019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docx
ICS67.120.30B51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171—2019代替DB35/T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germplasmofEpinepheluscoioides
2019-12-19发布2020-03-19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5/T1171—2019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学名与分类 1
5分布与生态习性 2
6形态特征 2
7生长与繁殖特性 4
8遗传学特性 4
9检验方法 6
10判定规则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斜带石斑鱼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图 8
DB35/T1171—2019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5/T1171—2011《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与DB35/T1171—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分类地位根据近年来的石斑鱼分类研究最新成果,将石斑鱼类由亚科提升到科(见4.3,2011年版4.2);
——在外部形态中增加了斜带石斑鱼鲜活和冰鲜状态下的照片比较(见6.1);
——删除了生化遗传特征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相关内容(2011年版8.2和8.3);
——增加了DNA条形码标准基因COI和核基因RYR3的序列信息(见8.2)。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少雄、陈何东、肖佳媚、吴昊昊、戴燕彬、曾凡荣、陈艳翠、尤颖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1171—2011。
DB35/T1171—2019
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Hamilton,1822)]的学名与分类、分布与生态习性、形态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遗传学特性、检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斜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588渔业基本术语
GB/T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4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4部分: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18654.6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6部分: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18654.1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18654.14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4部分:DNA含量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GB/T858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性反转sex-reversal
有功能的雌性斜带石斑鱼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雄性斜带石斑鱼的现象。
注:性反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
4学名与分类
4.1学名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Hamilton,1822)]。
4.2俗名
青斑。
4.3分类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石斑鱼科(Epinephel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
2
DB35/T1171—2019
5分布与生态习性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沿岸海域,在中国沿海分布于台湾海峡及南海海域。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栖息地底质类型为岩礁及河口泥沙质底。
其长期生存耐受温度范围为16℃~39℃,适温范围为23℃~33℃,耐受盐度范围在11~41之间。肉食性鱼类。
6形态特征
6.1外部形态
体延长,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突;眼小,眼径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齿2~3列;鳃耙数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渐减少;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腹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胸鳍、尾鳍圆形。
头部及背部棕褐色,腹部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不大于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