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编制说明.doc

发布:2017-01-13约3.0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2009年6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转发了省质监局《关于印发2009年福建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成鱼常栖息于岩礁和沙泥底的海区,幼鱼多出现于潮间带附近,是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北太平洋西部和东南亚地区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随着温度的上升,摄食明显增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生长快、体色艳丽,市场价格高且稳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检验规则 GB/T 18654.2-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抽样方法 GB/T 18654.3-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形状测定 GB/T 18654.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GB/T 18654.1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DNA含量的测定 GB/T 18654.15-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RAPD分析 P.C. Heemstra, FAO SPECIES CATALOGUE:VOL.16 GROUPERS OF THE WORLD, 1993,130-132. Hebert PDN, et al. 2003.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Proc. R. Soc. B 270: 313-321. 张海发等,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中国水产科学,2006,13(5):689-699。 丁少雄等,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厦大学报,2004,43(3):426-428。 5 本标准制定说明 5.1 术语和定义说明 斜带石斑鱼是具有性反转能力的鱼类,该种鱼类在2龄~3龄达到首次性成熟时都为雌性,而在达到5龄~6龄后,部分雌性鱼类可以转化为雄性个体。为便于对标准的理解与执行,本标准给出了斜带石斑鱼性反转的定义。 5.2 名称与分类说明 目前对石斑鱼类的名称与分类仍存在颇多争议和混淆,迄今对石斑鱼类的描述最为权威和广为接受的是Heemstra1 993年主编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物种目录第16卷“GROUPERS OF THE WORLD”。本标准对斜带石斑鱼名称与分类说明主要参考该论著。 5.3 分布与生态习性 同上,本标准对斜带石斑鱼分布与生态习性主要参考Heemstra1 993年主编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物种目录第16卷“GROUPERS OF THE WORLD”。 5.4 样品采集 本标准在严格遵循GB/T 18654.1-2008关于养殖鱼类种质检验规则及GB/T 18654.2-2008抽样方法的基础上,共采集100尾以上斜带石斑鱼样本,所采集的样品均来源于斜带石斑鱼人工养殖群体。 5.5 形态特征 本标准对斜带石斑鱼形态性状的描述严格遵循GB/T 18654.3-2008执行。根据鱼类形态分类学及骨骼学上的主要可数与可量性状指标,基于传统形态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和描述。 5.6 生长与繁殖 本标准对斜带石斑鱼各年龄段体长体重的测量数据主要来源于对采集样品实测值的平均值,其中每个年龄段个体均测量30尾以上。斜带石斑鱼年龄的确定以及生长方程的拟合依据标准GB/T 18654.4-2008。怀卵量的测定依据标准GB/T 18654.6-2008。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过程及初孵仔鱼特征的描述主要参考文献“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张海发等2006)。 5.7 遗传学特性 5.7.1 细胞遗传学特性 染色体及核型的分析严格遵循GB/T 18654.12-2008养殖鱼类种质检验中染色体组型分析标准,样品采自养殖的成鱼,组织为头肾细胞。 5.7.2 生化遗传学特性 进行同工酶检测的斜带石斑鱼均取自台湾海峡,共45尾样品。斜带石斑鱼同工酶的检测严格遵循GB/T 18654.13-2008的标准,样品取自新鲜肌肉等组织。 5.7.3 分子遗传学特性 斜带石斑鱼DNA含量的检测严格遵循GB/T 18654.14-2008的标准,样品取自鲜活成鱼的血细胞。 RAPD检测遵循GB/T 18654.15-2008标准,模板DNA来源于肌肉组织。 DNA条形码检测方法:1.DNA提取:取肌肉组织,尽量剪碎,用常规酚氯仿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双蒸水溶解后-20℃保存备用。2. PCR扩增:引物序列:上游引物ND2-1L:AAG GGC CAC TTT GAT AGA GTG ;下游引物ND2-1H:GTR AGT RYG GGG GYT TTT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