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ppt

发布:2019-05-29约1.63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蛋白质合成场所 * * * 脂类合成(一) 合成甘油三酯的部位 肝脏、脂肪细胞的内质网:最活跃 肺、骨髓:其次 肝细胞内脂类的合成 ↑ 的诱因: 脂类物质摄入过多、缺血、缺氧、中毒、酒精等 * * * 脂类合成(二) 胆固醇主要合成部位: 肝脏(80%)、小肠 产生类固醇激素的内分泌腺 肾上腺、睾丸、卵巢 * * 动脉粥样硬化 * * 回顾 食物经物理及化学消化变成小分子状态 营养素吸收的方式不尽相同,重要物质大多为主动吸收 三大营养素代谢供能或合成身体组织 * * 外源蛋白有抗原性,需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利用。只有婴儿可直接吸收乳汁中的抗体。 * 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吸收而呈弱酸性 *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 吃得多,消耗得少,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到细胞中,更多转化为糖原,糖原很快地存满了 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 摘要 食物的消化 营养素的吸收 消 化 口腔内的消化 唾液腺 三对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 颌下腺 功能:湿润并引起味觉、清洁、 形成食团、分解消化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牙列异常影响咀嚼 胃蠕动 胃内消化 胃腺 分泌细胞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黏液细胞——黏液 pH值:0.9~1.5 日分泌量:1.5 ~2.5L 胃的吸收功能 胰酶的激活 胰酶的激活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肠激酶 胰腺(外分泌腺) pH值:7.8~8.4,日分泌量:1-2L 胰淀粉酶:淀粉 麦芽糖及葡萄糖 胰脂肪酶: 甘油三酯 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淀粉 胰淀粉酶 葡萄糖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一) 麦芽糖 肠淀粉酶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二) 非淀粉多糖 不能被人体的淀粉酶消化 可被肠道有益菌利用 膳食纤维 不能被人体的淀粉酶消化 也不能被肠道有益菌利用 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酶作用机理 主要作用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肽键,形成胨、 蛋白质 多肽 胰蛋白酶 肠激酶 (+) 寡肽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肽酶 二肽酶 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酶 糜蛋白酶 (+) 脂类的消化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 成人日胆汁分泌量: 0.8~1.0 L pH值:肝胆汁为7.4 胆囊胆汁6.8 无消化酶,胆汁中的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脂类消化 甘油三酯 磷 脂 胆固醇酯 甘油一酯+2FFA 溶血磷脂+FFA 胆固醇+FFA 胆固醇酯酶 磷脂酶A2 胰脂肪酶 辅脂酶 吸收 食物的吸收(一) 小肠细胞膜吸收的主要形式 被动转运 被动扩散:不需载体、不耗能、高→低浓度 易化扩散:需载体、高特异性、有饱和现象 滤过作用:肠腔内压力高于毛细血管压力时 渗透:渗透压低→渗透压高 食物的吸收(二) 主动转运特点(主要): 需要酶的催化和供能 饱和现象,且最大转运量可被抑制 特异性:因为需要载体 吸收模式图 大肠的功能 消化: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 吸收: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腐败作用:分解蛋白,产物多有毒性 合成:大肠内细菌可利用其内容物合成人体必需的vitB1、vitB2、叶酸、vitK等 * * * * 外源蛋白有抗原性,需降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利用。只有婴儿可直接吸收乳汁中的抗体。 * 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吸收而呈弱酸性 *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 吃得多,消耗得少,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到细胞中,更多转化为糖原,糖原很快地存满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