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7上3第15课-1古代诗歌四首.ppt

发布:2017-05-21约3.65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执教:朱耀华 本节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赏析《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意境。 3、了解作者,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何谓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何谓意象? 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说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包括“景”“物”。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他征乌桓huán时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残部又与乌桓勾结,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乌桓。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大战将即,身为主帅的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 配乐朗读 请同学们听音乐朗读 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观沧海》 1、诗人站在什么地方观景的? 5、诗人所见的实景? 7、请位同学大声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之景也是景物描写)。其它的同学闭上眼睛,调动各种感官,如同身临其境一样去倾听、感受、想象。然后请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诗言志: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透过景物描写来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所在 。 再听诗朗诵 归纳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整体感悟诗歌内涵。 3、找出诗歌意象,运用想象联想分析情和景交融的特点。 律诗的有关知识: 1、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根据每句的字数来定) 2、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3、偶句押韵,第一句可入韵。 4、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作者简介: 王湾,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终洛阳尉。湾词翰早著,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背景: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篇千古名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同学们配乐朗读《次北固山下》 赏析《次北固山下》 1、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觉? 4、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同学们找出颔联中诗歌的意象: 7、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绝妙千古”(明代.胡应麟)绝妙在何处? 8、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象是什么? 请描绘诗中的画面: 比较阅读:《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思考: 作业: 1、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请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 配乐朗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